培訓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名詞,一場好的培訓帶來的不光是能力上的提升,知識層面上的擴展,也是心靈的觸動甚至對行為的影響。
講課很簡單,講好課很難,一場好的培訓需要考慮不同知識層次不同背景不同接受方式的學員。同樣一個公司或者部門中,工作內容可能沒有太多的區別,不過完成工作的方式卻各不相同。這個邏輯放在培訓課程中也是一樣的。有一些學員非常感性,有一些學員非常理性,好不容易抒發了感情卻迎來對方冷漠的回應又或者好不容易講完了知識點卻發現臺下的學員哈欠連天。培訓師小伙伴在這個時候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跟學員進行互動,而這個時候的互動大部分來說都會有點尷尬,并不會起到化解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培訓的緊張感。
可以說課程互動只是課程環節的一部分,而它的功能并不只是化解尷尬。我們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把學員的情況考慮到課程設計之中,畢竟他們是培訓的受眾,這也是我們常說的 “以學員為中心”的一部分。
對于一個課程來說需要有至少兩個邏輯,一個是整體課程的展現邏輯,我稱之為大邏輯;一個是各個部分的講授邏輯,我稱之為小邏輯。在各種小邏輯體現方式中,能夠迅速轉化的而且轉化效果比較明顯的,就是ORID。
一場有結果的培訓必須考慮到內容與成果的轉換,用一句俗語就是要落地,那么什么叫落地呢?有人覺得語言接地氣是落地,有人覺得情緒有共鳴是落地,有人覺得同理心的體現是落地,這些都對,區別只在于表現方式的不同和面對對象的區分。
舉一個例子:兩個人談戀愛,熱戀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如膠似漆。分開一會兒都覺得難受,海誓山盟不計其數——上能至九天攬月,下能至五洋捉鱉多少動聽的情話讓人漸漸失去理智,最后換來的一張國家認證和無盡的懊悔。當然這不是絕對。讓我們來用ORID的邏輯來拆解一下這一句情話。
原句是:上能至九天攬月,下能至五洋捉鱉。
O數據層面:“九”“五”都代表的極致,那么上九天和五洋干什么呢?動作層面是“攬月”“捉鱉”這是什么動作?這些是小動作,當然是針對于“上九天”和“下五洋”這兩個前提來說。
R感受層面:通過對數據和動作的理解,你會產生相應的感受,我們感受到對方愿意為了自己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產生了一種感受叫做感動。而這種感受雖然帶著不相信(這個不相信是針對與這件事的真實發生)但卻讓你非常堅信的感動。
I收獲層面:由于一句帶著濃重欺騙性的承諾(當然熱戀中的情侶其實根本不在乎承諾是否會兌現)產生的感動,會讓你做出一個回應,就是你認為對方真的非常在乎你愿意為你承擔由感情產生的各種后果。
D決定層面:你下定決心,不管對方是否真能攬月或捉鱉你都愿意跟他開始想象中的生活。
課程中講解知識點也是如此。一個生硬難懂的知識點,邏輯性很強,對于理性的學員是非常容易接受的,但對于感性的學員他們會完全處于一種停機狀態;反過來,一段很有情緒的表達,對于感性的學員來說會產生無數的共鳴,而對理性的學員他們總能在你的話中找出修飾詞或者是漏洞。
在培訓中有過這么一個案例:我在講解語言暴力的概念的時候,簡單從數據層面上講列舉了很多會產生暴力的語言,比如:總是、就是、一直等等,這個是對感性學員的數據說明,他們會在聽的時候產生聯想,那對于理性的學員就需要結合頻率,把偶爾發生的事情說成常態發生的事情,把5年干了3次的事情說成了5年天天都干的事情,叫做語言暴力,理性學員一聽就懂。不管是理性思維還是感性思維對于事件的發生都會產生感受,只是表達的明顯與不明顯,這個時候你需要進行演繹,還是語言暴力的案例對于感性的學員你需要配合上表情和情緒的表達—如果他這么對我,我什么感受?而對于理性學員則需要幫助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確實是和實際有所出入,我也很想對他表達歉意。
收獲層面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你需要對所有兩種學員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說出內心的收獲,這個時候也需要有區分,感性的學員往往發散性很強,就需要幫助她們厘清改變的根本;理性的學員大部分會對改變產生抗拒,但是在心中已經有認知上的轉變,這個時候需要幫助他們說出這些改變這些收獲。
最后就是決定,也是這個知識點能否落地的關鍵,這個時候可以用互動,每人說一下接下來怎么去進行改變或者理解。
簡單的給大家分享ORID這個工具在課程講解中的一些運用,再好的技巧也需要長期的練習,好的課程來自于不斷的累積,更重要的是對培訓的熱愛。時光對于培訓師來說是最好的證明,好的培訓師都是被時間堆出來的,正如寶哥說的,站在臺上需要放下恐懼放下驕傲。再牛的培訓師都是從講爛課開始的,時間和汗水不會辜負任何一個熱愛培訓事業的靈魂,伙伴加油!我們相信!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