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 ? B=MAT,是行為發生的一個公式。行為(Behaviour)=動力(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觸發器(Trigger),要發生一個行為,需要三者同時滿足。 流行的促進行為方法是提高動力,比如打雞血,比如用更根本的方法激發出內在動力。但除了M之外,也可以從另外兩個方面著手。 A能力,有沒有相關的知識,有沒有相關的技能,有沒有時間,有沒有錢去做這些事?一個方法是:降低難度和要求。比如:每天只花幾分鐘時間讀一小段書,這樣就保證了A是足夠的。 T觸發器,保證每天有個觸發器,比如,在沙發上放一本書,書是敞開著的,而且就是打開到上次看到的地方的。這樣,當躺到沙發上的時候,就很容易觸發行動了。
【I-拆書家講解引導】
? ? 一個行為的開始,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好奇寶寶會涉獵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而要將這個行為進一步養成習慣,關鍵在于持續去做。
? ? 原文片段提出,要發生行為,需要三者同時滿足。那么一旦其中的某個環節無法滿足,就有可能無法產生行動。養成持續的習慣,除了提高動力M以外,還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A,和建立起一個好用的觸發器T。這樣,就可以讓養成習慣更加容易。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回想一個你成功(或者未成功)做出改變或建立新行為的例子。這個行為第一次是怎么開始的(是什么事件觸發的)?在維持這個行為的過程中,能力要求和觸發器分別是什么樣的?
? ? ? ? 讀高三時,老師會讓我們每個人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院校寫下來,并要說明為什么想考進那所大學(M動力),記得當時我們每個人都說得熱血沸騰,隨后便會更加認真刻苦地學習(A能力)。但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有所懈怠,于是在我們教室的黑板報上就會開始出現“倒計時:X天”(T觸發器),每當學習懈怠時,回頭看一眼“倒計時”,就會再次投入到繁重的學業里。久而久之,學習就成為了我們高三時期的習慣。
【A2-以后我怎么用】想想你準備引入(或正在進行)的新行為,結合B=MAT這個公式,你可以怎樣從A能力、T觸發器這兩個方面來改進,從而提高建立新習慣的概率呢?
? ? ? ? 上周日,我聽了秀麗老師的時間管理第一期課程,計劃在一個月內習慣用番茄鐘來管理我的時間。首先我要改變我的時間管理思維(A能力):時間是客觀存在的,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我會每天列出當日事情清單,并標出必須做完的事情,然后為每件事預估大概的時間。開始做事時,我會用番茄鐘(T觸發器)來計時,做完事情后我會記錄實際所花費的時間,以便和計劃時間進行對比。若是實際時間較長,則表明我的計劃時間預估不準確,下次需要改進;若實際時間較短,那么我會為自己提前做完事情而高興。通過這樣的訓練后,我將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