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寫作群里說:“我精心寫的那篇文章被批評主題不夠新穎。”善良的珠珠姐鼓勵我說:“不要泄氣,我覺得你那篇寫的很棒!”
我很感激她,但她不知道的是——我已經把我的作品從我的“自我核心”里剔除了出去,現在對我的作品的負面評價,已經不能對我造成任何傷害了。
(一)
《愛情劊子手》里的《瀕死者之欲》里面的卡洛斯,在死亡之前悟到兩個洞見,其一就是“我不是我的鞋子”。
卡洛斯是一個慢性淋巴瘤終末期的病人,職業是工程師,會經常進行工作報告,但是他對別人的批評十分敏感,每逢有人針對他的報告提出問題,他老是反應過度,動輒毫不留情展開反擊,反而使自己大出洋相。
心理治療師指出:他一向看不出個人領域的分際。把個人的領域延伸到將工作也包括在內,別人批評他的工作,他就以為是在攻擊他,導致芝麻蒜皮的事都成了他眼中致命的威脅。
治療師敦促他把自我的核心部分和外緣的屬性或活動區分開來,并把非核心的部分列為“拒絕往來戶”。
經過心理治療師的指點,在新的一次的工作報告中,他一再告誡自己:“我不是我的工作!”結果報告做的出奇的順利。報告結束后,他還一直在想“我不是我的工作、不是我說的話,不是我的衣服,不是我的鞋子,這些東西都不是。”
他進而把“”我不是我的……”這個模式運用到了自己的身體上,我不是我的身體,因此,進一步克服了對于癌癥的恐懼。
當別人攻擊你的核心部分的時候,你展開還擊是自然的,因為攸關生死! 而錯誤的把自我的外緣屬性,比如我的工作,當作核心部分,就導致了生活里的各種混亂。
(二)
自我的分際,這應該屬于心理學上的概念,卻與我們的生活戚戚相關,自我分際不清的問題,不止心理疾病的人存在,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點,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
關于衣服、鞋子、物品這類外在東西,正常人很少會把它們錯劃為自我的核心區域,因為這太顯而易見了。
但是對于一些和我們的努力相關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就做不到那么明智了,比如挖空心思寫出來的文章,比如日思夜想得出的發明,比如夢寐以求光環耀眼的榮譽。
“肖氏”反射弧的發明者,原武漢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2005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肖傳國,就做過一次這樣的糊涂者。
他因為在網上發表了篇怒懟方舟子的文章,與方舟子結下了梁子,當他2005年被提名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的時候,遭到了方舟子狠狠地報復。
方舟子在各大媒體上發文,指責肖傳國謊報論文數量、小獎謊報成大獎,以及在美國及中國同時任職等,肖傳國因此沒有評上院士。
肖傳國一怒之下,起訴方舟子和各大媒體誹謗侵權,第二年,獲得法院判決勝訴。
可是,方舟子根本不服法院的判決,反而變本加厲的對肖傳國進行攻擊,甚至找來100多位手術失敗的患者,聲稱肖傳國實際的手術成功率為零。
這下肖傳國被徹底激怒了,一氣之下,雇了個人,用錘子把方舟子打了一頓。
肖傳國也因此被拘留5個半月,并被武漢協和醫院解除了職務。
一個留學美國的教授、一個院士候選人,就這樣因為一個小人的誹謗而把自己的前途毀掉了,其原因就在于他把自己的發明劃到了自我的核心領域,因此,當別人攻擊、詆毀它時,他就感到自己受到了致命的威脅,而作出了非理性的決定。
所以,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有不通常理的反應的時候,不妨檢視一下,是否將這些事情,誤劃為自我的核心區域了。
(三)
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一個人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果這個核心被威脅或動搖,那么他的心理就要走到崩潰的邊緣了。
《愛情劊子手》里的《不敢拆閱的信》里的索厄,小時候由叔父和叔母養大。叔母對他非常不好,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引起叔母的重視。因此,他整個生命的歷程就是在尋求贊賞,被認可成為了他自我的核心部分。
對于一個神經生物學家,斯德哥爾摩研究院的接納和認可,對他無疑是最高的贊賞。
“及至索厄抵達斯德哥爾摩研究院,就在柯博士趨前招呼他的一刻,他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相信追求了一輩子的目標即將唾手可得,相信安度余生的凈土已然在望。”
但因為他太急于獲得認可,卻事與愿違,與柯博士合作的兩個研究題目都無果而終,索厄因不能面對失信于柯博士的事實,沒有告訴柯博士。還在另外一篇他發表的論文里,因不敢與柯博士聯系而獲得他的書面同意,直接把柯博士的名字隱去了。
在這個病例里面,索厄被自己臆想出來的斯德哥爾摩研究院里柯博士責備的信件嚇住了,這樣一個明顯而低級的錯誤,心理醫師一眼就看穿了。
但心理醫師使出渾身解數,最終卻沒有能夠幫助索厄從中走出來,到了心理醫師要考慮將他送到精神病院的地步了,卻被一個意外的電話里獲得的信息瞬間治愈。
其中的道理就在于,那三封信件中索厄假想的內容威脅到了他賴以生存的自我核心了,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去除威脅,再多的理論解釋都是無用的。
自我的核心領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選擇正確而積極的核心領域對于個人是非常重要的。
(四)
正確區分自我的核心領域與外緣屬性和活動,是心智成熟的標志。
一切不是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東西都只能是自我的外緣屬性,比如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我們的經歷,它們滋養著我們的自我核心,但都不能成為我們的核心。
我們自我的核心應該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失去了就不能賴以生活的東西,應該是積極的、陽光的、正向的,要精而又精,少而又少。
心智越成熟,這個自我的核心就應該越純粹,也越堅固。
就如《阿甘正傳》里的一句臺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涵蓋,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的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么。而后,做一個簡單的人。”
愿我們都能逐漸成熟,剔除我們自我核心里的不合理成分。變成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