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據農業農村部領導介紹,這主要基于節氣、區域、民俗三方面考慮。其中節氣方面的理由是:秋分時節是碩果累累的豐收時節,也是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他還說,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
從網友反映來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得到中國民眾的普遍歡迎。但筆者殊為疑惑的是:古代就有中國農民豐收節,即秋社,為什么不拿來沿用而要另定在秋分呢?筆者認為,從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考慮,秋社比秋分更有理由被官方和民間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下面,筆者提出五點理由:
第一,從節氣的文化內涵來看,秋社比秋分更具備作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資格。
在中國古代,社日是一個重要且重大的祭祀節日。清末民初著名易學家尚秉和稱,社日“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最古最普遍之佳節”。社日祭祀的對象主要是土地神(即“社”),也有學者認為還有五谷之神(即“稷”)。祭祀的時間有春社、秋社之分,間或有四時致祭者;祭祀的主體有官社、民社之分。祭祀的主要活動有殺牛宰羊獻酒,享用祭祀過的酒肉。所謂“春祈秋報”,就是春耕時祈禱土神保佑豐收,秋收時酬謝土神賜予豐收??傊瑹o論春社還是秋社,都與豐收和歡樂密切相關。這從古人的詩詞中就可以看出。如我們熟知的唐代詩人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展現出春社時節豐收富庶的喜人景象和家家歡飲的熱鬧場面。寫秋社的詩詞,比如,“一愿君王萬壽,次愿干戈永息,三愿歲豐登。四愿老安樂,疾病免相縈。”(宋?吳潛《水調歌頭?其一?開慶己未秋社維舟逸老堂口占》)“天公閔貧病,雨止得豐穰。”(宋?蘇轍《秋社分題》)“明朝逢社日,鄰曲樂年豐?!保ㄋ?陸游《秋社二首?其一》)“有獲雞豚設,無鄉黍肉微。”(明?岑徵《秋社》)“田祖有神宜報賽,吹簫擊鼓備芳筵?!保ㄇ?黃敬《秋社竹枝詞?其一》)展現了秋社節日隆重熱鬧的喜慶景象,表達了人們對富庶太平的美好祝愿。而秋分這個節氣,其氣象意義主要是晝夜時間均等、氣候由熱轉涼;其文化內涵主要是祭月。秋分初為祭月節,后因秋分之日不一定都有圓月,遂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從史料記載和詩詞描寫之中,我們都沒有發現秋分與農民豐收有什么密切關聯,沒有發現秋分蘊涵豐厚的豐收文化。因此,將秋社和秋分兩相比較,顯然前者更適合作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第二,從民眾的接受心理來看,秋社實際上已經被中國民眾默認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在中國農民豐收節正式批準設立之前,如果問中國民眾:中國古代的農民豐收節是什么時候?在秋社和秋分作一個選擇,我相信十之八九大家會選擇秋社。既然已經有民族和民眾文化心理作為傳統支撐和堅實基礎,國家有關部門就應該順應民俗,順應民意,沿襲自古有之的社日文化,創新其來有自的農民節會,而無須另起爐灶,將一個讓人難以想到、難以接受的古代節氣秋分強加給大家作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第三,從非遺的搶救保護來看,社日文化比節氣文化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大聲呼吁。
包括秋分在內的二十四節氣,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經受到高度重視和大力保護。而春社和秋社同為非遺,卻受到與之不同的待遇。這其中與社日的逐漸式微有關。今天,春社在中國北方地區主要與同樣在二月二的龍抬頭合并,但實際上春社和龍抬頭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秋社的活動內容多與中元節合并。但社日習俗并未徹底消亡。各地遍存的土地廟即是社日祭祀時的遺存。筆者家鄉就還有土地廟(我們稱為社公廟),至今春節或其他時間會舉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動。但是,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加以搶救保護,社日文化最終很可能消亡。本來,將中國農民豐收節定在秋社,是保護傳承社日文化的絕好舉措,可惜這個機會沒有了。
第四,從民眾的理想追求來看,秋社比秋分更能激發我們對美好生活、美好社會的向往。
西文“society”一詞,中國近代學者嚴復曾譯為“群”,日人則譯為“社會”。經過歷史的淘洗,后者取代了前者。為什么“社會”一詞能夠流傳至今呢?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一詞根植于中國,從中華民族的社日文化中汲取了源泉。今天我們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今后我們還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無論任何時候,無論如何變化,我們都不應忘記“社會”的原初意義。無論是農耕社會還是現代社會,時和歲稔、人壽年豐、國泰民安、河清海晏,這些種種美好永遠是中華兒女的愿望和期盼。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來所在,是中華兒女的初心所系。將社日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正可以充分發掘社日的文化內涵和當代意義,讓我們更加牢記初心和使命,從而激發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美好社會的向往和祝愿。
第五,從時間的吻合程度來看,秋社和秋分一樣既是碩果累累的豐收時節,也是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
秋社與秋分相鄰,在秋分前7天到秋分后2天的范圍內。還有可能是秋社、秋分和中秋節同一天。如宋人劉攽就有《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一詩,描寫三節同日的奇觀。將中國農民豐收節定在秋社,絲毫不會影響相關慶祝活動的開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秋社比秋分更適合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當然,我們無法改變國家已經作出的決定,那就盡情地享受豐收帶來的喜悅和快樂吧,當然還有我們關心的寶貴的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