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才是最好的教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他從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陸續選擇了500多名4歲的幼兒參與實驗。

在實驗中,他與孩子玩一個簡單游戲,然后拿出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他告訴孩子:“我要出去一會兒,你可以現在就吃掉這塊棉花糖,也可以等我回來,那樣你就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錄像顯示,有些孩子耐心等待,最后得到了雙倍的獎勵。有些孩子在等待一小會兒后放棄,吃掉了第一塊棉花糖。也有些孩子甚至沒等米歇爾離開房間,就立刻吃掉了棉花糖。

當這些孩子18歲時,米歇爾對他們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等待時間長的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遠遠超過等待時間短的孩子。前1/3的孩子的SAT成績,比后1/3的孩子高出了210分(當時SAT滿分為1600分)。

當這些孩子30歲和40歲時,米歇爾繼續跟蹤他們的情況,發現:等待時間長的孩子長大后不僅事業更成功,而且家庭更和諧,甚至體質指數(BMI)也更勝一籌。


棉花糖實驗的啟示

參加棉花糖實驗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大多是斯坦福大學的老師和研究生。這意味著,他們的智力遺傳、家庭收入、成長環境等都很相似。

他們在實驗中表現出的自控力,與他們日后的事業成功程度和家庭美滿程度,有顯著關聯。

所以,相比智力,自控力能更好地預測一個人的未來。

自控力、自制力、意志力……它有很多名字,但總歸就是抵抗誘惑、延遲滿足、約束自我、控制自我,以實現長遠目標的能力,即自律的能力。

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上都能取得更大成就;更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體魄;不易陷入吸毒、酗酒、賭博等成癮行為;更遵守規則,更能控制情緒,較少與人沖突;更能抗拒外界誘惑,更善于處理情感關系,從而維持更長久的婚姻;在消費上更加理性,在投資上也能執行投資紀律、控制交易沖動,從而取得更好的收益……

是的,自律的人幾乎無往而不利。

可以說,自律是能教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教什么都不如教自律。


自律教育的缺失

自律如此重要。然而,自律又是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東西。

父母和老師往往有一種默契:小學初中階段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孩子習慣了“他律”,只要服從管理就好。到了高中,又突然要放手:你都這么大了,不用我們再管你了。——仿佛隨著年齡增長,自律的能力就自然產生了。

殊不知,被“他律”了十幾年,孩子根本沒學過自律。此時,TA只想掙脫教育者的束縛、釋放被壓抑的天性。

于是,教育者就陷入了兩難:想要放手,卻又放不得。

就在這樣的拉鋸中,孩子終于上大學了、畢業了、工作了。父母認為大功告成,可以交差了。

但是,這個長大了的孩子卻自我放棄了。

差別只是放棄的早晚罷了:有些是在大學階段放棄了;有些是在工作之后開始得過且過;有些是在結婚生子后,轉頭對自己的孩子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但你一定要努力,要嚴格要求自己。

新的故事又開始了。

如何進行自律教育?

那么,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該做些什么呢?

坦白說,我不是教育的專家。但是,人人都曾經是被教育者。所以,我只想說說,我希望自己當初接受過什么樣的自律教育:

一、樹立自律的榜樣

從一個被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言教”能勝過“身教”。在自律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一個從來不讀書、每天打麻將的大人,反復對你說:“要多讀點書”,“你怎么不讀書”,“你怎么就知道玩”……你聽了,是不是很厭煩?TA說得越多,你就越會降低對TA的評價。因為你覺得TA言行不一。

可是,換一個人,一個手不釋卷、常常給你講點故事、分享點新觀點的人,對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要多讀點書”。你聽了,是不是很服氣?是不是連連點頭?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我們作為被教育者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無論到什么年紀,不要放棄自己,要始終追求自律。

這并不是說,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須達到“神”或“機器人”的程度。而是說,父母雖然是凡人,雖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終不放棄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這種努力,本身就是給孩子樹立了自律的榜樣。


二、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會的。它是需要學習才能不斷增強的一種能力。

教育者自己開始追求自律,就會逐漸學會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進行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如何通過保持物理距離、分散注意力等策略,來抵御外界誘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學來的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細致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計劃;制定后,如何執行;執行時,如何自我覺察、自我跟蹤;對于執行情況,如何定期總結;什么情況下需要調整計劃,如何調整……

當一個階段性的目標達成了,引導孩子去體味其中的快樂和滿足,用這個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強力量,而不是用“補償性”的放縱去慶祝和獎勵。

當孩子暫時屈服于誘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導TA學會自我原諒,擺脫羞恥感和罪惡感,盡快從這個小小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而不是從此“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沒有為追求自律而切實努力過的父母,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自律教育的。

因為他們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無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會給顆糖作為獎勵,或者責罵一頓作為懲罰。


三、引導孩子去發現目標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先有了目標,然后通過自律去實現目標。

然而,這個邏輯恰恰反了。

假若一個人從未追求過自律,那么TA的時間大多都荒廢了,TA不太有可能去自我認知,去發現自己的目標。

假若TA終生都過著不自律的生活,那么TA大概率地,會產生很多“問題行為”,會渾渾噩噩耗盡一輩子。

因此,一個人的目標,通常是在TA過上自律的生活之后才產生的。

引導孩子去學習自律、追求自律,有兩大好處:

一是TA對時間的利用更高效,就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和了解更多領域,就有可能更早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二是TA在自律的過程中,常常進行總結和回顧,就會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擅長做什么。

當孩子找到目標,即對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做些什么事”有了大體的認識,這個長遠目標就會反過來幫助TA,增強自律的能力。

因為,這個目標就是第二塊棉花糖。它對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孩子就會越自律。TA會認為,為了這個極具吸引力的目標而延遲享受,是值得的。

總之,自律是終生的功課,也是最應該教授給孩子的功課。

自律才是最好的教育。

這個題目有歧義:一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自律;二是要用自身的自律去教育孩子。


推薦閱讀:

自律是終生的功課,想逃也逃不掉

“完人”教育:令人受傷的嚴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