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考試考了一個蠻不錯的成績,高高興興地把試卷帶回家,滿以為父母也會很高興,會擁抱你、夸獎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個簡短的“不錯”之后,緊跟著就是一個長長的“但是”。
“但是”:你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查缺補漏、再接再厲……
接著,父母開始認真地和你分析那僅有的幾道錯題,哪些題是因為粗心大意,哪些分是可以不用失的。
你唯唯諾諾地聽著,心里卻有十二萬分的委屈:為什么考好了也要挨批?
如此這般,三番四次,你心中生出了一個疑問:
究竟要多好,才夠好?
無論你達成了什么目標,總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在等著你。
無論你取得了什么成績,總會有人跳出來告訴你:你還有進步的空間,看,就在那里。
你只感覺,從小到大,父母、老師從未發自內心地對你感到滿意。
沒有哪一次,沒有哪一個人,像你所夢想的那樣,真心地肯定你:“你太棒了!我為你感到驕傲!”盡管你一直在竭力地表現和爭取。
你只感覺,從小到大,你從未為自己所取得的或大或小的成就,任性肆意地、忘乎所以地,哪怕開懷過一次。
每當你想為自己的成就而慶祝,就會有人給你潑點涼水:別沖昏了頭,冷靜冷靜。別忘了,你還有哪兒哪兒做得不夠完美。
你一次一次冷靜下來,直到后來,你發現:即使成功也不怎么痛快、開心了。
而但凡失敗一次,你就會羞愧到無處可藏、懷疑自己。即使周圍所有人都原諒你,你也難以原諒自己。
你已經把嚴苛的父母內化在自己心里,隨時可以提醒自己、要求自己、批評自己、否定自己。
據說,一個人只有從小就這樣“追求完美”、“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邁向人生的巔峰。
然而,沒有想到,你“追求”了這么些年,“要求”了這么些年,竟然還是這副平凡的樣子。只是多了“不開心”和“不自信”,一路陪著你。
所有的特點都是缺點
你有沒有面對過那些尷尬的評語?
你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評語說:你不夠沉穩、專注。
你是個內向、謹慎的孩子,評語說:你不夠開朗、積極。
你喜歡運動、喜歡團隊活動,評語說:你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你喜歡一個人捧著書,評語說:好是好,就是不太合群。
后來,你終于明白了:老師、父母所希望的,是你要“動若脫兔,靜若處子”。
而且,當他們希望你是“脫兔”的時候,你就要是“脫兔”;當他們希望你是“處子”的時候,你就要是“處子”。
正像那個在學校墻上掛了好多年的可笑標語:“團結、緊張、嚴肅、活潑”。請問,既嚴肅又活潑,那究竟是個什么表情?誰能示范一次?
有人解釋說:“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該活潑的時候要活潑。”那么,請問:誰來判斷這兩個“該”字?
難道,那就是個裝在機器人背后的按鍵?按一次,嚴肅;再按一次,活潑?
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所有的特點都是缺點?為什么不可以欣然接受TA本來的樣子?
欣然接受TA熱情、愛交際,也許TA將來會富有感染力,擅長推銷自己;欣然接受TA內斂、害羞、細致,也許TA將來會從事研究性的工作;欣然接受TA敏感、細膩、情緒化,也許TA將來會在藝術上有造詣……
誰知道呢,TA會長成什么樣子?
每一個特點,從反面看是缺點,從正面看就是優點。差別只在看的眼光,不是嗎?
每一個特點,你享有著它的好處,也就必然為它付出某種代價。每個人都是這樣活著,不是嗎?
那么,又何苦求全責備?
所有的苗頭都是危險
中國人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常常被用來批評、嚇唬孩子。
這真真是句糊涂話,卻被很多父母奉為真經。他們總是“明察秋毫”,總是“防范于未然”,總是把所有“不入法眼”的事都“掐滅在萌芽狀態”。
然而,他們所擔憂的苗頭,真的有那么危險、那么可怕嗎?
記得我小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常說臟話。每當和小伙伴一起玩,父母又不在身旁,我就會時不時地冒出那么一句。其實,我只是對新學來的詞感到好奇,每一個詞都要找準語境試驗幾次。
這個毛病被母親發現了。幸而,她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我。她只是覺得好笑:這么乖的丫頭竟然會背著爸媽說臟話,也不知她是從哪兒聽來的。
后來,我的新奇感過去了,對那些詞也就自然而然沒了興趣。
再后來,我長大了,仍然長成了舉止文雅的樣子。
回頭想想,我感謝母親當時沒有小題大做。
要是她把這個毛病當成了很嚴重的問題,要是她當機立斷、當眾發飆修理了我,那么,這就不是我的童年趣事了,而是一段辛酸往事、黑暗歷史。
可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預判危險、小題大做方面,都特別富有想象力。
他們看到孩子染個指甲,就認定她愛慕虛榮、華而不實。為什么不能簡單理解為愛美呢?
他們看到孩子抽一支煙,就擔心他長大了會混黑社會。也許他只是因為好奇而嘗試一次?
他們看到孩子踢足球,就斷定他會玩物喪志、成績下滑、前景堪虞。可是,不運動怎么會有好體魄?不參加集體項目,又怎么會懂得什么是團隊?
他們看到孩子寫封情書、收封情書,就擔憂TA會因為“早戀”而心思散漫、葬送前程。可是,不想想十幾歲的情竇初開多么美?沒在戀愛中學習過的人,又怎么會建立美好的親密關系?
如果把這些視作成長過程中的探索,去寬容、去理解,孩子自然會試錯、糾錯,找到TA的路。
如果把這些視作導向歧途的危險,去斗爭、去鎮壓,孩子只會反感、抗拒和逃離。
我老公曾經回憶起他念中學時的一件事。他喜歡足球,在臥室墻上貼了幾張球星的海報。父親認為這是不務正業、不學無術,強令把海報撕了下來。為此,他耿耿于懷。
而他所喜歡的球星,不過是克林斯曼、克洛澤之類而已——他們無一不是足壇上有名的品行端正、勤奮自律的典范。
確實,模仿這樣的人,獲得這樣的品質,又能有什么害處呢?這恐怕就是他耿耿于懷的原因吧。
一代一代,我們在嚴苛的“完人”教育下成長起來。
沒有誰最后真的長成了“完人”。但是,“完人”教育的傷害卻真的留下了。
“完人”教育使人焦慮而不自信,因為永遠都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完美。
“完人”教育使人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因為有那么多變壞的危險,怎能不時時警惕?
“完人”教育使人沒有特點、乏味無趣,因為所有的傾向都被扭轉了,所有的喜好都被掐滅了。
“完人”教育使人缺乏執行力,因為害怕結果不完美,所以遲遲不愿開始,用拖延抵御著恐懼。
“完人”教育使人缺乏充沛的感情,因為快樂時不敢太快樂,從沒有試過敞開胸懷、恣意歡謔。
“完人”教育使人既渴求愛又冷漠疏離,因為從沒有得到過毫無條件的愛和毫無保留的肯定。
“完人”教育甚至使有些人精神分裂,因為明明受到了傷害,卻被告知這才是“愛”,要懂得“感恩”。
如此等等。
是時候去反思這種教育了。也是時候去斬斷這個傷害的鏈條了。
中國式教育被吐槽了很多年,仿佛,我們每個人都是無辜的受害者。
可是,要承認,中國式教育就或多或少地隱藏在你我心里。
但愿有一天,每個教育者都能坦誠、寬容:我能接受我的不完美,所以也能接受你的不完美。
但愿有一天,每個被教育者都能自信、自得:我雖不完美,但沒關系,因為我美成了自己的樣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