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天讀書33本計劃的第8天,已讀完三本書,其中珍妮·蘇克的《我想看到的世界》和J·D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都是自傳體的書,讀起來很快,都只花了一天就讀完了,而采銅的《精進》讀了6天才讀完。
在這8天里,每天閱讀使我覺得很開心,不過要寫起讀書筆記來,就是一個很頭疼的事了,每天的讀書日記也都是隨感而寫,怕寫是因為長久以來讀書只讀,感悟很少,那就是思考很少,一個字“懶”!
《我想看到的世界》珍妮·蘇克
我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被這本書的作者所吸引,珍妮·蘇克,韓裔美國人,37歲成為哈佛法學院終身教授,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女性,一位美麗的知性偶像。更被作者的序言所吸引——活出生命的所有可能。
這是一本介紹作者人生經歷的書,讀起來很順暢,大概三個小時就能看完(可能因為我看書比較慢),本書分為四個部分:1.流放的移民;2.成長的煩惱;3通往自由;4.在哈佛。
珍妮·蘇克,她熱愛音樂,熱愛文學,會彈鋼琴,會拉小提琴,熱愛芭蕾舞,她在耶魯讀的本科,在牛津讀的研究生、博士,后來發現自己的真正喜愛的法學,又去了哈佛攻讀法學博士,真是開掛一樣的人生啊!珍妮把去了耶魯以后的日子稱之為 通往自由,因為在初中時自己熱愛的芭蕾舞,被父母以耽誤學業為由而中斷學習,高中因為沉浸于悲傷也沒有好好讀書,只是沉浸于自己熱愛的讀書中。而在耶魯,她找到了那種自由,她說 自由是人生的基石。后來也是因為熱愛,她當了哈佛法學院的教授,她真的活出了生命的所有可能。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沒有她的家庭,她不可能獲得她想要的人生,她的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對于她的學業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幫助;她的熱愛給予了她想看到的世界,她的熱愛給予了她自由!
在本書中,珍妮也提到了寫作的重要性,她說:
寫作是學習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個只發生在學習之后的某項任務。
寫作,是你我都需要的技能,寫作幫助我們成長。
希望我們都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看到自己想看的世界。
《鄉下人的悲歌》
作者J.D.萬斯,一個在底層社會掙扎前行的普通人,他以鄉下人的眼光來審視為何底層人民很難躋身中產階級,他說,
想讓人們知道那種對自己瀕臨放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以及為什么會有人放棄自己。我想讓人們了解窮人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及精神和物質上的貧窮會對窮人家的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心理影響。
這是一部生動的回憶錄,但又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艱難之感。作為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少年,經歷著痛苦的生活,父親放棄了對他的撫養權,他跟著母親,忍受著母親不停的更換男朋友,忍受著母親和繼父的爭吵打罵,他的生活也跟著顛沛流離,從小學到初中,幾乎每年都在換新的學校,他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要不是來自于外祖父母的持續的穩定的愛與支持,他也可能會淪落為那個底層社會的一份子:逃避、酗酒、吸毒、貧窮,他成功了,這種成功并不是什么偉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
并不是因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為我做的事雖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數像我那樣長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看完本書,很是感慨,雖然中國的鄉村和美國鄉村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寒門出貴子是一樣的艱難,只有極少數能完成逆襲,大多數的人會沿襲上一輩的生活,一樣的生活方式,一樣的思維方式。作者萬斯眼里,窮人與富人的差別,不只是生活方式,居住環境,行為方式的不同,更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萬斯小時候一直生活在爭吵打罵的家庭環境里,以至于長大了見了女友的家庭和睦相處,沒人打罵爭吵,竟然驚奇原來還有這樣的相處模式。萬斯去了海軍陸戰隊之后,才知道有一種做事方式叫做 全力以赴,才知道有一種生活方式就做自律,也正是部隊里養成的好習慣,讓他得以在一年半的時間從俄亥俄州立大學以優異的成績雙學位畢業,然后進入耶魯讀法律。
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雖然我的讀后感總是寫的不怎么樣。
《精進》作者采銅
這本書花的時間很長才看完,因為這是一本教你怎樣變得很厲害的書,書中給出很多很好的建議,這本書和笑來老師的很多觀點不謀而合,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不是一本看了就能變得很厲害的書,是一本需要持續踐行,用行動來看的書。
這本書為大家提供了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的精進路徑,也是作者自己信奉和踐行的準則。看完這本書更讓我覺得:懶惰的人各有各的借口,而精進的人都有相同的法則。
踐行能幫助我們日益精進的法則,努力走在日益精進的路上。
接下來正在看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和武志紅老師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預計23號前讀完,希望自己的下一篇周記會好一些,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