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精進》Day2 20170321
Day2 ?讀書心得:
今天這一講,深入內心。
"閱讀一本書不是產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寫出的讀書心得才是產品",為什么有的人辛勞半輩仍在原點?為什么有的人不止一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下次繼續!這次熊貓書院學習,雖然未有細品原版,而借道拆書前輩之力,但收獲和理解,反而有加。品后思考留下心得,才能得以吸收!所以一定要堅持,多少獲些心得出來。所謂“產品”。在這里為自己點贊的同時,也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否也加入,做個產出者!與其“床上刷”,做些短半衰期無收益的淺時間事件,不如“MVP”--爛開始,“構建—測量—學習”不斷循環,做點長半衰期事件,讓自己的時間深下來。刷這么多雞湯,無湯,來點腥味總是可以吧!難說,下個大V就是你!
為什么有人說“一專多能”是個悖論?專注專精才能百年一劍!之前看到馬思克年少便海量博覽群書,讀速是普通人60倍的文章,名下”特斯拉、可回收火箭、貝寶支付、太陽能“等世界級公司。再看今日精進所講航天博士至折紙世界大師。誰還說一專多能是悖論?”能力嫁接“告訴我們隔行如隔山是錯誤的,世界的關聯性比想象中要強!我深信不疑!身邊就有許多朋友,做什么對于他來說都很簡單,當然身邊也從不缺少“凡事都問身邊人,自己從來不嘗試的”的人。學習的關鍵是學習的方法,方法通則萬事通。否則,1+1=2知道,1+2就不知道的大有人在!有魚無用,有漁才行!
為什么確有“一條路走到黑”的?為什么昨天正常今天就不正常?為什么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性的弱點告訴我們,人遠比想象中更依賴成見,同時,也存在遇到挫折就輕易放棄的。有的人,即使是錯的,也一錯再錯。不總結、不信邪+報幻想。有的人,像廣告說的: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不自信、不嘗試、怕失敗。兩種都不是正確答案。“小馬過河”的故事告訴我們,行動、實踐與反思、總結,不斷的修正,再實踐,才能走向成功!
總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它為我們指出一條便捷之路,通向我們的內心,尋找本真的自我,看到我們的未來。明天繼續~
《精進》Day2 行動準則
№9 思考與討論
三個問題:
你最近面臨的一個選擇困境是什么,你有哪些解決它的方法選項?
你有被“拖延癥”困擾的經歷,或者成功克服“拖延癥”的經驗嗎?
你認為思考與行動哪個應該在前面?你之前是怎么做的?
№10 發現更多可能
人遠比想象中更依賴成見,思考時自己先設下各種假設,先嚇倒自己。如:
賽道假設--非勝即敗
低關聯假設--輕視人生經歷之間的關聯
僵固型心智--遇到挫折輕易放棄
零和博弈--不考慮雙贏,總想方設法奪取別人利益
因此,我們應該構建新的思維框架,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目標懸置--壓力過大--暫放目標--休息--重新開始
能力嫁接--隔行如隔山是錯誤的--世界的關聯性比想象中要強--航天局物理博士到折紙切藝術大師
特性改造--試著將工作與愛好進行改造--“野生”愛好變成終生職業的人不少
總的來說,為了破除隱含假設的種種影響,我們可以大膽地重新定義時間,轉換跑道再重新出發;也可以積極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力也許是可以轉移的;同時,可以把工作改造得更有趣,也可以把愛好當成事業來進行,關鍵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新的可能。
№11 怎樣選擇
選擇太多怎么辦?
● “精細化思考”
--選擇合適的工具。逆反思維慣性,對不同選項進行深入分析和比較,盡量用“最優原則”取代固有的“滿意原則”,最后得出結論。
例如,在選擇下一份工作時,我們可以利用維度分析法,把對象分解為不同維度一一進行評估。臺灣著名的職業咨詢專家金樹人在《生涯咨詢與輔導》一書中列出了27項“職業價值”,可以作為維度分析的基礎,這些價值包括:冒險、權威、競爭、創造性與自我表達、戶外工作、彈性時間、收入、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領導、獨立自主權、智性刺激、說服、體力勞動、手部勞作、機械操作、社會聲望、公共關注、社會認可、研究新事物、數字運算、例行性(流程固定)、季節性、旅行出差、變動性、照顧孩童的工作。
此外,作者還提出了8個方面的維度:培訓指導、工作強度、團隊氛圍、考評制度、晉升空間、工作環境、工作餐、審美相關。
在這么多相關維度中,我們首先要挑選出工作中會涉及的因素,進行權重賦值(-5分到5分),例如如果看重薪酬和上升空間,這兩項就要打高分;你認為不重要、無所謂的因素就是0分;如果不喜歡出差,那么“旅行出差”這項就是負分。注意,這個賦值過程要與自己對工作的價值判斷聯系起來,應該是經過審慎思考的,而不應該只看自己主觀上是不是喜歡某個因素。
● 校正選擇
--主動創造轉彎機會(珍妮是多么精彩!“非黑即白”思想與當今的“應試”教育是多么的亟待改革、判斷自我而不要隨大流)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許多好的壞的變化,但無論如何,改變是我們活著的證明,我們何不主動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創造幾個轉彎的機會呢。
珍妮?蘇克(Jeannie Suk)就是一個在人生路上不斷校正選擇,而且校正得十分成功的范例。她是韓裔美國人,1973年生于首爾,6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她曾在美國芭蕾舞學校學習,夢想成為一名職業芭蕾舞者,后因家庭原因被迫放棄,轉而在全球最著名的表演藝術學校朱利亞音樂學院專攻鋼琴。芭蕾和鋼琴為她贏得了掌聲,讓她找到了自信。但珍妮卻不能放棄從小對閱讀的熱愛,她從耶魯大學畢業后拿到獎學金遠赴英國,到牛津大學繼續攻讀文學博士學位。
這已是一次精彩的重新選擇,然而此后,珍妮的人生再一次逆轉。她在讀博士時,發現自己雖然熱愛文學,但并不適合進行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因此,畢業后她再次走進大學校園,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深造,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她曾先后在美國最高法院和紐約曼哈頓地方檢察院任職,而后重返哈佛任教。2010年,37歲的珍妮?蘇克被選為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她成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關于珍妮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她的自傳《我想看到的世界》了解更多。請試想,如果你現在從牛津大學文學系博士畢業,會不會和她一樣有勇氣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從頭再來?
事實是,很少人有珍妮這樣重新選擇的勇氣。我們在做選擇時,往往會依循自己固有的身份,按照大家都在遵守的規則來進行判斷,在這樣的心理機制的約束下,我們更多會思考“我應該做什么”,“別人都在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很多看起來是在“創新”的情境其實也無法逃脫桎梏,譬如在眼下的社會氣氛中,大學生和創業聯系得很緊密,很多大學生創業獲得階段性成功,被媒體廣泛報道,于是很多大學生在尚未對自己的能力有清醒認識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始創業,這只是隨大流的做法罷了。
于是,在思考“我想做什么”,“我未來還能做些什么”這些問題時,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事實:人生是會走彎路的,付出代價后重新選擇,再次出發上路,這才是人生的常態。理解了這個事實后,我們可以開始做出一些建設性的改變,通過清醒的思考不斷校正我們的選擇。還記得我們之前講的一種思考框架——“能力嫁接”嗎?這就是一種很不錯的校正方式。
就拿珍妮?蘇克來說,她的幾次重新選擇之間并不是毫無聯系的。在父母強迫她結束芭蕾舞學習時,她非常痛苦,那時是書包上放著的葉芝詩集撫慰了她的心靈,這也是她后來讀文學專業的契機;而當她決定從事法律工作時,之前沉淀的文學素養對她的法學研究也大有幫助,使她能夠更輕松地欣賞和詮釋復雜的法律文本和邏輯;成為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后,珍妮依然保持著閱讀和觀看芭蕾舞演出的習慣,她還在學院里開設了一門《表演藝術和法律》的課程。
看起來珍妮的人生一直在改變,但這種改變中其實有著一定的關聯,她的內心堅持和繼承著自己熱愛的東西,她清楚地了解自己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并把這些深深嵌入每一次選擇中。因此,她的人生并不矛盾,而是更豐滿而真實的。
№12 即刻行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的確,無論你想進行任何學習和工作,“現在”就是最好的行動時機。“拖延癥”是阻礙即刻行動的最大弊病。先把小事不拖拉地做好,心里不記掛小事,然后把大塊完整的時間用來計劃和實施更重要的事。
個人MVP法
互聯網創業法——“精益創業”中的關鍵概念“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指的是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盡快地把最小化可行產品推向市場,再根據用戶反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被稱為“構建—測量—學習”(Build-Measure-Learn)的循環。區別于傳統產業把產品完全造好再推出的理念,MVP是直接推出一個較簡單版本的產品,再根據市場動態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質量的改進。
怎樣把這個概念運用到個人發展中呢?“產品”指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是對材料結構性的整合,而非簡單粗暴的堆積;是要能被他人檢驗的東西;是能創造正向價值的;而且,產品也是一種媒介。因此,閱讀一本書不是產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寫出的讀書心得才是產品;在一間公司工作不是產品,但工作經驗和總結報告是產品。“個人MVP”法就是我們可以從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找出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把它推向其他人,得到反饋后再不斷修正的方法。
怎么進行“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
1. 我們要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爛開展”
2. 測量和學習。--積極接受其他人的反饋。尤其負反饋,用冷靜的心態、審慎的頭腦去分析信息中的有效成分,應用到產品的優化上。
3. 勇于自我修正。--拿出改革的勇氣,不斷重新審視,甚至推倒重來。
№13 分解任務
心理學家發現,從任務A轉換到任務B時,一般會產生“轉換消耗”,這是因為任務A的認知情境會產生思維慣性對B造成干擾,因此我們會覺得工作效率下降了。
為了避免轉換消耗,我們要學習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首先要分析任務進程,把至關重要、最棘手的部分,即“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和“可容忍中斷”的部分分開,用相對完整、不受干擾的時間去做無法容忍中斷的工作。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任務進行進一步分解,為最重要的部分留出“核心思考區間”,即用一段時間心無二志地進行思考。例如為演講做一份PPT,核心思考區間是設計內容架構,分析受眾的知識水平和興趣點,調整內容順序和百分比,確定演講風格。這些要在絕對專注的狀態下思考,可以配合紙筆等工具進行。結束思考之后,剩下的都是補充性工作,包括填充具體內容、選模板、找配圖、調字體,這時不會擔心被打斷而降低效率。這就是多線程工作的要訣。
此外,當我們要對一項任務進行分解時,也可以按照工作涉及的不同認知復雜度來進行分段操作。認知類型指的是頭腦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處理圖片是一種加工方式,計算數值、判斷位置等又是其他的方式。分解后,集中處理同種認知類型下的工作,就像用Photoshop畫圖,通常是把一幅畫分解成不同圖層,一段時間專注于一個圖層,最后疊加在一起就可以了,這就是“圖層工作法”。作者在寫作這本書時,就是利用這種方法,把文字和作圖的工作分開處理,遇到需要作圖的地方就先跳過,最后再統一繪圖填充進去,這樣做的效率比一會寫字一會畫圖更高。不僅在單個任務中可以這樣處理,在同時進行兩個性質有重疊的工作時,也可以利用圖層工作法,集中處理其中具有同質性的部分,依次調動不同的資源,以避免重復勞動。
№14 三行而后思
“三行而后思”同樣重視“思”,但是這里的思考是反思而非空想。通過不斷的實踐獲得隱性知識之后,復盤和反思是我們成長的關鍵。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以下這個清單問自己問題:
信息和工具
在做這件事時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關鍵的?信息從何而來,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遺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現有工具應該如何改進?
預期和結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對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做過預期?預期和結果是否相符?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預期?今后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預期?在描述和評價這件事的結果時我用了哪些指標? 這些指標是否需要改進?結果又該如何改進?
阻礙和優勢
事件的進度是否合適?哪些阻礙或優勢導致了進度變慢或變快?其中最大的阻礙是什么?我是如何應對的,效果怎樣?以后還會碰到這些障礙嗎,怎么解決?其中最大的優勢又是什么?有什么優勢我還沒發揮出來?事件過后我獲得了哪些知識和能力?還需要向他人學習什么?
缺憾和意義
做事的時候我的情緒如何?是否影響到了結果,有沒有及時調整?
這件事有哪些遺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須改正的缺點?
這件事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么?對我的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有何影響?事先有想到這些意義嗎?關于這件事,他人對我的評價是什么?
我們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
及時反思,還原事件真實細節,可用紙筆完成;
思考事件的“反應鏈”,即它的開始、發展、轉折和結束,它背后的動因、阻力和關鍵節點;
關注發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見,克服思維惰性。
№15 今日總結
關鍵詞:
隱含假設,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校正選擇,個人MVP,圖層工作法,反思
要點:
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客觀的現實困難,還有我們的思維慣性,賽道假設、低關聯假設、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是常見的四種隱含假設。
我們可以使用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等新的思維框架來重新思考自己的境況,發現人生更多的可能。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要了解自己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不畏懼做出改變。
勇于構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自我防衛”的心態,和對“沉沒成本”的固執。
要順利地進行多線程工作,就要區分可以中斷和不能中斷的工作,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用自己的核心思考區間去完成一段完整的思考和行動。
有時候,我們可以邊做邊學,在實踐中通過復盤積累經驗和智慧,即“三行而后思” 。
思考與實踐:
設計一個你個人的“最小化可行產品”。在你的工作或學習中選擇一個重要的領域,構建個人MVP;思考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用一段不會被打擾的時間完成它;試著在過程中使用圖層工作法;在線上或線下發布產品,邀請朋友做出反饋,收集意見,列出其中3~5條最有啟發的建議;按照反思的程序重新思考,進行修正,時間允許的話反復進行幾次上述過程,總結經驗,寫出一份產品報告。
另外,如果你感興趣,不妨搜一搜今天提到過的前NASA工程師、折紙大師羅伯特?朗發明的“25瓣玫瑰”,親自動手折折看,不僅能由此體會折紙與數學結合的跨界之美,還可以把成品送給心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