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比較喜歡民謠的,一方面是因為它的質樸與故事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喜歡太噪的聲音。
我最近看到了兩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都是和民謠相關的,這兩篇文章在這里:
但是,這兩篇文章有趣歸有趣,卻都有它的問題,比如第一篇文章看似數據量很大,但分析得比較淺顯,就是某一詞匯出現頻率的堆疊。舉個簡單的反例:高曉松經典的《同桌的你》,其中有一句“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僅僅通過對“明天”、“昨天”之類的詞進行字面上的分析,你就很難說明他到底是往未來寄托希望,還是在緬懷過去。
再比如第二篇文章,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的主觀意見太過狹隘,把國內民謠批判成了一無是處的東西,卻不愿意用真誠地眼光去發現真正優秀的一些民謠作品,嘩眾取寵的成分偏多。
但其實,談這兩篇文章給我帶來的感受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是在想,既然靠對幾十萬數據的分析,甚至是靠人自身的感知就能總結出來的東西,如果交給人工智能來做的話,那不是應該更得心應手嗎?
當然,上面兩篇文章的分析更多的是對于歌詞方面的分析,一首歌曲的組成,旋律也是并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以,這就有了這篇文章標題中的問題。
在網上搜索了一番,我發現已經有科學家甚至是創業公司進行了類似的嘗試:索尼巴黎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研究人員蓋坦·哈杰里斯與弗朗索瓦·帕切特,開發了一個名叫“DeepBach”(深度巴赫)的神經網絡,并寫出了與巴赫風格高度相近的音樂。
而一家來自紐約的初創公司 Amper Music,創造了一種輔助編曲工具,在該平臺上,用戶只需選擇一個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歌曲期望播放時長,然后點擊“Render(渲染)”按鍵,人工智能就能在短短幾秒鐘時間內按照你所選擇的歌曲類型編寫一首歌。
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兩款手機K歌軟件,全民K歌和唱吧也在自己的產品中做了簡單的嘗試:讓用戶念出歌詞,自動配上一段旋律,變成一首歌(rap),但這個功能確實是很簡陋的,很容易變成gap(尷尬的rap,哈哈哈),不過這個功能倒是會讓初次體驗的用戶覺得很有新鮮感,并樂于分享給自己的朋友。
(這么看起來,全民K歌的UI設計還是比唱吧要好的,哈哈哈)
在知乎上,恰好有一個和這個問題相關的一個問題:人工智能可以作曲嗎?
這個問題下面有很多回答,其中不乏一些從人工智能原理角度進行的專業回答,看起來會比較費勁,但是有一個回答我覺得切入點很有趣,來自知乎名為“王王王”的網友,它談的是人工智能與人類審美的關系,它最后給出的結論是:
綜上,AI能不能作曲這一問題就變成:計算機是否有某種算法,在自己生成的大量“垃圾”中,篩選出符合人類審美的作品。所以,“AI能不能作曲”不是一個計算機能干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人類能不能把審美品味抽象成計算機能理解的規則”
這個總結其實已經為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創作歌曲給出了答案,并且答案是肯定的,但最大的問題是這樣的歌曲能否讓聽眾覺得美。
在我看來,音樂畢竟是感知與創意的藝術,人工智能說到底還是冰冷的數字與計算,音樂不應該成為自動化、量產化、同質化地產物,否則那將是人類世界地悲哀。
但是人工智能可以作為音樂從業者輔助作曲、編曲等地工具,甚至可以推出一種人工智能音樂產品,讓沒有任何音樂基礎地人也能根據自己的哼唱,創造一段屬于自己的旋律、一首美妙的歌曲,讓每個人都能真正享受音樂創作帶來的美妙感受。
感謝這個有音樂的世界。
個人網站
這是我的個人網站地址 樂見其成,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天地,并且會同步我發布在簡書上的文章,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歡迎點擊訪問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