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開啟一本新書《特別狠心特別愛》
本書是前幾天朋友送的,收到時滿心換喜,跟隨作者沙拉體驗到中國媽媽和猶太媽媽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回想了自己的成長,可能我們真的很難做到沙拉書中所說的那樣,但個人覺得還是一樣有價值,至少帶給我了思考,至于在具體實施上需要參考借鑒更需要做一個智慧媽媽。
這一周的時間,將對書中的觀點進行整理
沙拉是出生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后齋,育有兩子一女。
中以建交后,在“回歸故土”的召喚中,也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體會磨難、學會堅強、領會人生,沙拉放棄了上海的優越生活,帶著三個孩子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以色列,開始了一段跨國教育的特殊經歷。
沙拉教育孩子的神奇故事曾讓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耳目一新,為此,拉賓親切接見了沙拉,并對沙拉說,猶太人愛子女就跟中國人一樣,也是全世界有名的,這片土地會讓她找到另一番愛子秘籍。在“孩奴”“嘴老族”“直升機父母”越來越多的當下,《特別狠心特別愛》會讓更多中國家長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并由此探究什么是真愛,什么是能幫助孩子獲取人生長遠幸福的真經。
沙拉總結了猶太家長愛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沙拉把“特別狠心特別愛”歸納出三個內涵
一,在有償生活機制中愛孩子
二,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
三,撤退一步,適當放手
與天下父母分享?!疤貏e狠心特別愛”的三大內涵和對應技巧,記錄的是她在以色列改造三個孩子的經驗、努力和思考,它不僅僅是傳授給不太富裕家庭的家教參考書,相反,它更是給富裕家庭的愛子攻略。也正因如此,她才更想跟大家分享她的經驗、她的奮斗。做母親還需要奮斗嗎?如果說有一個崗位可以不用憑證上崗,那就是做母親。但這個崗位的學問太深,進門容易,畢業難。就像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生孩子是母雞都懂的事,養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國人為什么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因為我們一富,就想富孩子。而在沙拉的教育實踐地以色列,很多家族的財富都是世代傳承的,其實傳承的并不僅僅是金錢,更是一種生存的技能和素質,一種對自我人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精神。所以,富可以富三代,關鍵看怎么愛。
應該如何愛孩子——猶太人認為有償生活機制會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尤其是財商,他們從來不認為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財商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因為財商不僅是財富能力教育,更是一種品格教育和責任教育。十年的以色列生活,沙拉發現很多家族的財富都是世代相傳的。再仔細一看,這世代相傳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創造財富的技能和素質。而這些東西比金錢更有價值。這種有價值的東西,不是來自遺傳,而是來自教育,來自猶太人的財商能力從娃娃抓起。
猶太人對子女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開設家庭理財課,這也是猶太民族的慣例。
三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四歲:知道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作出選擇。
五歲: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并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六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理財意識。
七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并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八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并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九歲:可制訂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十歲:懂得平時節約一點錢,以便自己有較大開銷時使用,如買溜冰鞋、滑板車等。
十一歲:學習辨識商業廣告,并有打折、優惠的觀念。
十二歲:懂得珍惜錢,知道其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十二歲以后: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活動。
猶太孩子剛剛有“數”的概念并初步懂得加減法,就開始學習理財并貫穿整個少年時代。家長們教育孩子從小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系,他們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屬于自己的私房錢,和中國父母不同,他們并不主張孩子們把賬面上所有的錢都儲蓄起來,反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如:購買喜愛的零食、玩具或者衣服。在消費之后,家長會跟孩子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如是否合算、滿意,然后再幫助他們分析一下這次的消費是否合理、必要,從中可以獲取什么經驗、汲取什么教訓等。
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每次沒有經濟地位地向家長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并作出某些消費限制方面的規定。等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時,猶太家長還會給孩子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劃入一筆錢,數目可能是父母一個月的工資。
猶太家長這么熱衷于給孩子開賬戶,不是他們錢多得沒地方放,也不是他們溺愛孩子太大方,或者自己圖省事一次性發放,而是他們有更宏大的教育目標: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從小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而一旦孩子因使用不當犯錯時,家長不會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們會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就不得不在現在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很多中國家長擔心孩子亂花錢,會“剝奪”孩子們掌控錢的機會。比如要買什么東西,通通向父母伸手要,孩子們得到的壓歲錢,家長們也會說“壓歲錢由父母來幫你保管”,全數地將壓歲錢收回去。猶太家長認為這樣做的弊端是,孩子們就會因此養成要花錢就伸手,一有錢就趕快花光的習慣,而缺乏對消費的規劃意識。
更高明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猶太家庭還讓青少年模擬父母管賬。孩子十二歲前后,家長常會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么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該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作為傳統的中國母親,沙拉曾經覺得應該讓孩子從小少碰錢,花錢、掙錢都是工作以后的事。沒錯,教育孩子不看重錢是一種美德,但是,培養財商和這種美德之間并不矛盾。
猶太人從小培養孩子財商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淪為賺錢的機器,守財的奴隸。
相反,他們把“理財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從小懂得勞動倫理學,從小學會投資和理財,上的不在于單純地灌輸知識 和鍛煉生存能力,更長遠的意義是要幫助孩子養成人生所需要的智慧 和正確的價值觀。
那猶太人是如何那在有償生活機制中鍛煉孩子,有償生活機制中最應該告訴孩子的法則又是什么呢?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