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學了三年聲樂,雖然沒有好好學習,倒也有些感想。現如今我也畢業好多年了,又碰上了簡書這么好的東西,可得趕快把自己的感想盡量寫下來,以免忘掉。
遙想當初學習音樂的動機其實不純,只因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所在高中又實驗性的開設特長班,于是就報了個名,沒成想卻成了即將伴我一生的事情。現在想想,我也算是從小就喜歡唱歌,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從高中到大學,先后經歷了三位聲樂老師,現將一些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對想要學習聲樂的同學一點幫助。
一、態度要端正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當初一樣,認為聲樂就是歌唱。在這里要澄清一下:聲樂不只是歌唱,它是一門系統的專業。但可以說,聲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歌唱,甚至可以說其它的課程是為歌唱服務的,但也都是缺一不可的。歌唱是二次加工,要深刻理解詞曲想要表達的感情,依靠自己的理解將其演繹出來,所以歌唱家才是藝術家,歌唱才是藝術創作。歌唱者并不比作詞者或作曲者或編曲者或樂手等更高明,大家都是為音樂服務的。所以我們作為學習音樂的學生,首先態度要端正,不能因為現如今的某些公眾人物受萬人追捧就覺得歌手高高在上,人家也是付出過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才成為了行業內的頂尖人才。事實上,在封建社會時期,伶人反而屬于社會底層,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我們很欣慰現在已經沒有人再看不起歌手樂手,但也還是要用客觀的眼光看問題,防止過度追捧。所以首先要擺正自身態度,學習方向才不會跑偏。
二、聲樂的其它課程
前文提到,聲樂不只是歌唱,那么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還有什么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呢?相信即使是從沒接觸過音樂學習的人也能想到,識譜是必不可少的。沒錯,但作為專業的音樂學習者,識譜并不能作為要求,因為它太過基礎。在剛剛開始學習音樂的時候,有兩個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識譜屬于基本樂理的范疇,但更多的訓練體現在視唱練耳上。除了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之外,要學習到的還有和聲、配器、合唱指揮、音樂史等文化課。所以不要以為學習了音樂就可以不學文化課,文化課還是要好好學的,畢竟這些都是理論基礎,會影響到你對音樂的理解。
此外,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學習鋼琴和舞蹈,即使你選擇了聲樂方向,這兩門課程也都是必修課。在此送上經驗之談:好好學鋼琴,前期是很枯燥,但你會越來越深的被它吸引,而且它在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會提供使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三、歌唱的技法
無論你是學習美聲、民族還是通俗,在歌唱方面,內里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我自己把歌唱總結成一句話:氣息通過聲帶到達頭腔產生共鳴。我其中一位聲樂老師說過兩句話,使我受益匪淺,第一句:氣息是路,聲音是車,路鋪好了,才能跑車。這說明了氣息的重要性,在歌唱中,氣息是聲音的基礎,我們都知道聲音是因為氣息沖擊聲帶產生的,那么氣息的強弱、斷續和聲帶的松緊、震動頻率就決定了聲音的或高亢或低沉或嘹亮或輕松的表現。第二句:千斤咬字四兩唱。其實這說的是在表現形式上要注意拿捏力度,通過子音和母音的結合達到吐字清晰、流暢自然的目的。這兩句話,前者是說內部氣息,后者是說外部表現,但兩者并非只有相互契合的關系,還有相互對抗,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既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事實上在歌唱中,處處都有對抗,凡事都是相對的,有上就有下,有內就有外,在上下內外的對抗中,聲音才能發揮到最佳的狀態。
其實,歌唱作為一種情感表達,所有的歌唱技法都是為情感服務的,站在臺上,我們最應該想的不應該是這句應該用哪種方法怎么唱,而應該是這句怎么唱能表現的更好,只要情感到位,所有的歌唱技法都會融入到你的血液、肉體、骨骼之中,所有的歌唱技巧都會像呼吸一樣,以最適合你自身的方式自然流露,從而感染他人!只要情感表露充分,即使寂靜也都是聆聽。就像意大利帝王級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所說:“寂靜是音樂的延續”。
”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聲樂老師也有一千種教學方法。”這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說過的話。所以我并不要求大家都按我說的來學習,以上只能代表我自己的學習心得,算是給廣大想要學習音樂的同學一個參考吧。見解不獨到,文筆也不怎么樣,感謝各位看官能看完。若發現有謬誤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若對我的學習方法有不同見解也歡迎前來討論,我其實一直都只是個學生,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也希望能有老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