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萬眾矚目的期待中,背負著是否遵從張愛玲生前遺愿的爭議,《小團圓》終于出版了。
這本早已名聲在外的自傳體小說憑借著萬千讀者強烈的好奇受到了無與倫比的熱捧,可與此同時,讀后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寫得極糟,張愛玲其實盛名難副;有人說個中情節(jié)爆料十足,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地步;也有人說這是張愛玲凝聚畢生功力的巔峰之作,無出其右。
《小團圓》的基本素材是張愛玲對過往的回憶,用她自己的話說,“《小團圓》是寫過去的事。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從中,我們能尋摸出很多張愛玲性格養(yǎng)成的來龍去脈。
1 原生家庭給予的心理傷害
張愛玲曾說,《小團圓》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可是小說直到將近過半的篇幅,男主角才粉墨登場。前面的章節(jié)里有大段都是對家庭生活的描繪,講述了一個大家族里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
小說中,女主角盛九莉?qū)τ谀赣H與不同男性,甚至和同性之間的戀情,以及父親的再娶都見怪不怪。和本該是最親近的母親之間關(guān)系竟然扭曲到牽手都覺得惡心的程度,經(jīng)濟上更是錙銖必較。對于“欠母親的錢要還”這件事念念不忘,二人之間的界限撇得可謂一清二楚。
男主角出場前這幾章是《小團圓》受人詬病的核心,就連張愛玲生前拿給好友宋淇看時,宋也提出“前兩章太亂,像點名簿”。
但是我覺得,張愛玲是深知原生家庭和幼年成長經(jīng)歷對一個人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影響的。所以她情愿拿出大量的篇幅來交代九莉的家庭和成長背景,其實都是給后面的事件發(fā)展和人物性格做鋪墊。
正是因為九莉成長于一個關(guān)系如此扭曲和冷漠的家庭,所以才形成了她身處亂世卻“國家興亡,與我無關(guān)”的態(tài)度。
在與男主角邵之雍戀愛后,有一天,邵看到報上的新聞?wù)f二戰(zhàn)要結(jié)束了。可是九莉卻說希望戰(zhàn)亂繼續(xù),因為這樣才可以與邵在一起。
與個人的幸福相比,戰(zhàn)爭造成的萬千死傷在她看來竟是無關(guān)緊要的事了。
小說里寫九莉多年后在華盛頓街頭遇到一個小孩,突然憬然覺得那就是她自己。“老是以為她是外國人,在中國的外國人,因為隔離”。
她說自己像棵樹,往之雍窗前長著,在樓窗的燈光里也影影綽綽開著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窺視。
九莉的成長經(jīng)歷中,從未體驗過什么是親密的關(guān)系。于是造就了她心理上的缺失,哪怕是愛到骨子里的人,抑或血濃于水的親人,在她的心理永遠隔著一層。
2 心理的病態(tài)
《小團圓》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講九莉是如何做選擇的。
長輩問她喜歡家里哪位表姐,她選那個不太優(yōu)秀的,因為覺得既然已經(jīng)不如另一個姐姐優(yōu)秀,而優(yōu)秀的自然是人人都喜歡,所以再不選這個姐姐不太好。
別人問她喜歡家里哪位長輩,她選那個關(guān)系相對遠的,因為需要拉攏。
還有爸爸問她要洋錢還是要金鎊,她因覺得大小與貴賤無關(guān),可愛也不能作準的,于是苦思了半天最終才選洋錢。
一個年幼的孩子,原本最童真的時候喜好理應(yīng)是黑白分明,遵從內(nèi)心的。可是九莉選擇的出發(fā)點卻總是揣測他人的心意,以及自己的選擇會給他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十足的一副成人面孔,心理敏感與早熟的程度讓人訝異。
一貫以高冷姿態(tài)著稱的張愛玲,卻借著小說中的自己如此坦誠地交代內(nèi)心。
其實人性中的很多矛盾都是相克相生的,譬如自信常常源于自卑,強勢很多時候是因為害怕無法掌控,高冷往往是為了掩蓋自己內(nèi)心的敏感和脆弱。
安全感需要通過童年與家庭成員建立親密的關(guān)系而獲得,一旦缺失,就會對成年后的性格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
晚年的張愛玲獨自一人生活,鮮少外出,人際的交往與互動幾乎等于0,而心理的病態(tài)卻愈發(fā)明顯。
她常常買很多東西,然后整包又扔掉。離群索居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她缺乏與他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能力,而她在經(jīng)濟上的揮霍亦不過是為了擺脫內(nèi)心的空虛。
3 幻滅了的愛情
一個情竇初開的姑娘,遇到了無比欣賞自己的中年大叔,因這份難得的了解,便墜入了情場老手的懷抱。
小說中的盛九莉是拿整個生命來愛的,不在意對方的身份,更不在乎他豐富的情史。
兩情相愿,不管是劫是緣。
只可惜,滿腔的愛意卻所遇非人。
最初的那份欣賞,在九莉看來可遇而不可求,可在邵之雍那里,卻是隨意便可給出的慣常手段。
他不僅欣賞九莉,所遇到的、愛上的每個女子都同樣好得無與倫比。邵之雍每一次的愛雖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心,可是過于泛濫總難逃廉價之嫌。
最后,九莉的愛情幻滅了。
張愛玲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小團圓》想表達愛情的萬轉(zhuǎn)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在。
可是,愛情幻滅了以后到底留下了什么?
有回憶毋庸置疑。《小團圓》的結(jié)尾,九莉做了一個很久遠的夢,夢到了邵之雍,醒來依舊快樂了很久。
然而我猜,張愛玲更想表達的,其實是蕩氣回腸過后一種“不過如此”的冷淡。
她的性格里始終渲染著冷色調(diào),對這場愛情雖是傾其所有的給予,可是已經(jīng)扭曲和病態(tài)的心,在綻放了所有熱情過后,依舊會回歸落寞。
這種落寞看似是他人不可靠印證了自己期待而產(chǎn)生的“不過如此”,可是究其根源,其實仍是自己內(nèi)心那份缺失的安全感。
人們常說,愛的反義詞是恨,其實不然。恨和愛本是一件事,恨得深切正因愛得濃烈。
愛的反面其實是冷漠,你好與不好,得意或落魄,我的內(nèi)心都不會再起一點波瀾。
以張愛玲的才情,想要定義留下的東西其實完全信手拈來,可是她竟然最后只給出了兩個虛無縹緲的“什么”。
縱使聰慧如張愛玲,歷盡千帆過后的冷淡依舊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4 張愛玲的文風(fēng)
張愛玲的小說總習(xí)慣以第三人稱來敘事,讀起來總有種“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感覺。
即便是《小團圓》這個自稱熱情的故事,亦不能讓人有徹底愉悅的激動,典型的張氏文風(fēng)。
《小團圓》里很多場景的描繪都是電影全景鏡頭式的捕捉。小說不以時間為條理順序,一點點來龍去脈的交代鋪陳而成故事。而更像是先設(shè)定好所有人物關(guān)系布局,然后慢慢地透露其中的細節(jié),由這些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拼成了完整的情節(jié),簡直就是現(xiàn)成的劇本。
以張愛玲細膩的心思,一定知道讀者對于這部自傳體小說的興趣點。過于尋常的鋪陳在她看來或許“不夠勁”,就是這樣一寸一厘地展現(xiàn),才足夠調(diào)起胃口。
總有人猜小說名字的寓意:究竟誰和誰團圓了?真正團圓了嗎?
在我看來,我情愿看做是張愛玲和盛九莉的團圓。
她透過筆尖,剖白了那個從冷漠中成長,而又最終歸于冷漠的自己。
我相信,晚年的張愛玲一定看到了自己內(nèi)心焦慮和病態(tài)的根源。所以在自己筆下的過去,借著傾訴溫暖那個敏感又早熟的少女。
只可惜,太多的人都被她高冷的外在所蒙蔽,以為她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能看到她內(nèi)心那份敏感與脆弱,扭曲與落寞的人實在太少了。而肯給予她溫暖的人,她卻又可悲地?zé)o法解禁心里那層隔離。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大概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