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微博話題,又讓“小鎮做題家”引起熱議。
有人認為,“小鎮做題家”是失敗者,因為他們自出生就被打上父輩思維的烙印,即時因為重復大量練習取得應試教育的成功,但依然無法面對全方位的、多權重相較量的社會競爭。從而在高考輝煌過后,度過平庸一生。
“小鎮做題家”,真的代表失敗嗎?
誠然,他們面臨諸多問題:受到出身、眼界、資源局限,他們可能奮斗一生,也不如北上廣土著,只靠收租就能實現財務自由;面臨激烈競爭中的巨大壓力,擇業難、工作累、晉升通道窄、擇偶難、養娃難、中年危機;面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留不下,小城市生活條件差回不去的巨大落差等等。
但是,這真的沒什么可嘲諷的。
“小鎮做題家”一詞,應該打上引號,它可以是小圈層內面對壓力時的自嘲,絕不應是大眾對某一群體的標簽化和諷刺。
被稱為“小鎮做題家”,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成功。
第一,他們具備優秀的能力。在他們少年時期,除了做好題,沒有其他方式改變命運。他們憑借超乎大多數人的勤奮和天分,抓住了高考的機會,取得優異成績,證明能力足夠優秀。
第二,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們出身農民、普通工人或小個體戶,但能考入985、211高校,就已經超越父輩,實現階層的躍升。
第三,他們改變了后代的命運。他們深知努力的價值,更明白受教育的意義,他們為后代鋪路,將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受教育機會,從而讓后代實現更好的發展。
在我們這個時代,固然社會面臨各種發展中的問題,譬如階層固化、資源分配不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但是,我們不應如此片面地否定小鎮青年的努力,讓消極情緒愈發膨脹。
任何時候矛盾都存在,不是嗎?我們已經比任何一代,都物質條件更好、信息更豐富、社會更公平、思想更開放包容,我們應該慶幸并珍惜。
人生不只有前二十年,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小鎮做題家”們還要繼續前進。相信他們,既然能夠在少年時通過個人努力打破圈層,這種經驗一定會滋養一生。在人生路上,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化解難題,抓住機遇,實現更好的發展。
我們普通人需要怎樣的發展呢?當馬云馬化騰,成為企業家?這些或許都比較遙遠。有可能你窮盡幾代人的努力,也達不到王思聰一出生就擁有的資源和財富。那又能怎么樣呢?我們依然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抓住時代的機遇,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取得自己的成就。這不就是人生的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