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謂“小鎮做題家”?是指出身小城鎮或是農村,埋頭苦讀,擅長應試,考入優等大學,但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從入學到成年這個時段,對于“小鎮做題家”來說,因為能獲得父母、老師夸獎,同學艷羨的成績,所以是他們陽光照耀的“高光”人生時段。
? ? 帶著這種光輝,他們進入了優等大學,才發現自我的想法和現實差距很遠。大學就似一個“小社會 ”,評價機制多樣,需要學生更大的視野和更多的社會資源。一直處于“應試”象牙塔的“小鎮做題家”,無論是從成績、能力還是心理都會存在很大的落差。這就好像“華山論劍”,你拼勁所有的力量終于到達華山山頂,才發現山上全是段位極高的高手 ,他們出身名門幫派,還擁有眾多的幫派資源,對于你這樣的無名之輩,想要混進他們那個名派圈都存在很大問題。“小鎮做題家”曾經也是被人夸贊、艷羨的對象,如今卻這樣被邊緣化,于是又誕生了“985、211five”(指考上985或是211大學的學生,在大學期間迷茫,找不到自我的價值,自暴自棄,成為廢物)。
? ? 寫到這里,既有“自我對號”的嫌疑(我的求學路上是否多少含有一些?),也有如今作為教師的責任與感嘆。
? ? 我出身于農村,我的求學時期,我的同學中有 “小鎮做題家”,那種從小被周圍人夸贊著長大的人,考到了令我非常艷羨的優秀大學。如今轉換身份,在城市上過大學,再在農村教書,我是多么不希望我的學生中再有“小鎮做題家”。
? ? 很多人說,之所以出現“小鎮做題家”,這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是的,應試教育有弊端,但我認為不應該讓應試教育來承擔其。分數,對于小城鎮這樣的普通社會階層,乃至更低的社會階層來說,是打開通往更高階層壁壘的鑰匙。面對同樣的試卷,用分數評定,因為它是相對來說,更加公平。
? ? 那為什么會出現“小鎮做題家”,那對于執教小城鎮的教師來說,怎樣才能避免出現更多的“小鎮做題家”呢?
? ?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小鎮做題家”,是評價機制單一造成的。我們很大程度上把分數和個人能力劃等號,這樣就造成了人的單一發展。當然,這也和我們身處的環境,以及在這環境中的人的資源和視野區分不開。
? ? 另外,作為教師,我們很容易就把關注點放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雖然理性告訴自己,應該關注每一個孩子成長,但現實卻是,上課時,和你互動最好,最能get到老師的情緒的娃,往往也是那些成績相對優異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補足自我認知,對學生建立多方面的評價。面對成績優異的孩子,更要注意心理的疏導,不完全用成績來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盡量多方面發展能力,多些情感體驗。
? ? 教育學生,我常常覺得也是在進行“自我修煉”,這也就是我熱愛這份工作的原因。作為我們成年人,作為我們的教師,我們同樣也會面臨“小鎮做題家”的窘境,在你拼勁全力獲得某些榮譽或殊榮的時候,你發現別人可能只是順帶的事。你沒有人家的眼界和格局,更缺乏好的背景和能力。所以當問“小鎮做題家”還好嗎的時候,我們也都回頭看看自己。努力過,不后悔,就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