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用生命的代價,來貶低你的人格。這樣的惡意,真是讓人毛骨悚然,而這部小說的成功就源于此,殺人動機提前已設計好,破案的警察竟也是兇手設計里的“幫兇”,這一切的準備竟是針對曾經對自己有過提攜和幫助的朋友。
看完這部小說,讓我對人性里的劣根性看的更加的透徹,我就是看你不爽,即便要用生命的代價,也要來貶低你的人格,當然這不爽的背后更是夾雜著嫉妒、偏見、貪戀等得不到的復雜情緒,更有著對自己無力懦弱背后的深深自卑。
小說的開始伴隨著層層的包裹和縝密的邏輯推理展開的,我一度以為死者是死有余辜,罪有應得,可真應了那句老話,不到最后一秒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什么,這也是東野圭吾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先把讀者帶入他自己以為的“真相”里面,到最后在毫不留情的把你從這個所謂的真相里揪出來,讓你對兇手的惡意更加產生恐懼。
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會有遇到這樣披著善良的惡意那,在我工作之初,我記得我爸爸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孩子你在工作中不要懼怕真小人,而是忌憚那些偽善良,因為真小人你會刻意疏遠他與他保持距離,你可以有效防范,可是偽善良你則很難分辨清楚,她看似無微不至的關心你,說盡了“好話”可背后卻對你有著很深很深的惡意,你應該提防這些偽善人。
在我的為數不多的工作經驗中,我遇到過這樣的“偽裝者”,我曾在一家公司做管理,我是從哈爾濱調動到北京的,所以領導們格外照顧我,給我解決房子問題還給我買一些生活用品,這樣的關心讓我很受感動,這時候還有一個無微不至關心我的同事大姐,我覺得她人很實在,處處都為我著想,在起初北漂的日子里,我覺得自己格外幸運,被上帝愛護著。
日子過的久了,工作時間長了,看著單位的人事變動,總會擔憂自己的未來,很多煩惱和擔憂也就開始跟這位大姐傾訴了,那時候大姐是很贊成我的想法的,并跟我說她可以讓她老公幫我找一份工作,我想這是真心為我,訴說真心也就更多了,直到我感覺我和領導的關系日益冷冰以后,我仍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
發年終獎的時候,在辦公室里,領導質問了我一些問題,也說了很多話,并問我某些話是不是我說的,我聽后,人是發蒙的,我承認那些話的確是我說的,我為此還跟領導辯論,認為自己沒有錯,那些肺腑之言,我曾跟這位大姐說過,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走出領導的辦公室的,只覺得天旋地轉,內心倍感惡心,我信任的人,竟會在領導面前貶低我,從而謀自己的利益。
事情的轉變在年后,她被提拔為助理,跟在領導前后,很少在跟我談論一些事情的,我想這樣的“惡意”雖沒有小說中的那樣極端,但的確讓出入職場的我,驚嚇了不少,也學會了一課,我有時候愿意試著理解每一個人,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可是我還是對這樣蓄謀的“惡意”,讓我有一些難過。
人的本性里,有著嫉妒有著偏見,這是人性里自帶的,從遠古時期到動物世界都存在著,據說你想害死一只海鷗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它的腿上綁上一條紅飄帶,當同伴看到它跟自己是不一樣的時候變會攻擊他,啄傷他,直到死亡,我跟你不一樣,只要我看你不爽,我就要弄死你,最可怕的惡意,就是如此吧。
小說的最后,警察揭穿了他的惡意,雖然這個人將命不久矣,可是不能這樣就因此得到了救贖和原諒,尤其是那個人曾經真誠的幫助過你,寫下這篇書評,希望對看的人有一個參考,對自己有一個警示,自己是否會產生這樣的惡意,尤其對待親近的人,我是否可以不帶惡意,還是要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否則你一輩子都活在自己建設的地獄里。
所以我對自己說:'講真話,講對別人有用的話,如果不能,那請閉嘴,不懷惡意,但也不做偽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