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名師陳果:人生哲學課(共2冊)

個人感悟:知我所是,如我所是。

越來越感覺人生百態,自成一態,就是生活的本質。人本身屬性復雜,所以不必拘泥于某一種,活出最真實的自己,你就是那風情萬種而獨一無二的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閱歷認知,造就了不同的我們,作為不同文化屬性的載體,不同基因信息的載體,不同感情傳遞的載體,做好載體就夠了。不論結果,不論過去,不論未來,只論當下。此刻,我是誰,此刻,是否快樂,此刻,我是否起舞?時時刻刻起舞,分分秒秒有意思,日日夜夜有意義。

劃線筆記

復旦名師陳果:人生哲學課(共2冊)
陳果
290個想法

◆ Part 1 生命可承受之“重”

>> 利益的糾結使人們陷入懷疑和被懷疑,而真誠的交往則教會了人們什么是信任和被信任,前者有助于我們在斗智斗勇中贏得勝利,后者則使得我們內心安然而終身幸福。

>> 當我們自以為在用“善意的謊言”保護他人免受傷害時,他人受到的最大傷害恰恰來自于我們借“善意”之名“不誠實”和“不信任”。

>> 我們能欺騙的往往是信任我們的人,而信任我們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們欺騙他們。

>> 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那么不能接受自己有弱點,恐怕才是他最無可救藥的“弱點”。

>> 我們發現那些人性的不足之處,比如怯懦、自私、貪婪、虛偽、無知……歸根到底,殊途同歸,癥結在于“弱”——怯懦在于面對強者時勇氣羸弱,自私在于受功利誘惑時人情薄弱,貪婪在于應對欲望時理性軟弱,虛偽在于外強中干、底氣貧弱,無知則毫無疑問源于知識的匱乏,即弱于“智”。

>> 人性的問題,終究是人心的問題;人性的弱點,終究源于“內心的軟弱”。

>> 意志源于心智堅定、不可動搖;勇氣源于內心無所畏懼;謙遜源于心存敬畏;豁達源于心胸寬廣。要擺脫人性的弱點,除了使內心逐漸強大,我們別無他途,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完善,就是一個人的生命修行。

>> 自我完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看清真實的自己。

>> “改變我能改變的,領受我改變不了的”——對自己身上可以改變的地方盡力去自我修繕,對自身不可改變的東西則予以尊重、接納,學會與之共處。

>> 善意,根基上乃是有情有義,它起于一片赤誠,最終往往體現為一種生活的智慧。

>> 或許死亡本身包含著這樣一種自然所賦予的、不易察覺的溫柔美意——這塊令你耗盡一生而難以擺脫的“巨石”,恐怕唯有死亡才能使你徹底放下;這一條憂心忡忡的人生道路,唯有走到盡頭,你才有機會無所顧忌、心安理得地沉入一個永久的無夢之眠,享受完全的清靜。難怪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只有簡單的六個字:恕我不起來了!(Pardon me for not getting up.)這位對我而言閃閃發光的文學家,用他最簡潔的方式說明了他對生的不耐和對死的安然。

>> “尼采孤獨得近乎瘋狂,最后在瘋狂中擺脫了孤獨”

>> 我們大多數人貪婪地祈求生活之樂多多益善,幾乎每個人都在抱怨生活之苦沒完沒了。殊不知,生活之為生活,苦與樂皆是她的真味,誰要是拒絕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會被剝奪生活之樂;兩者之間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要么一樣也沒有。

>> 好朋友曾對我說“沒有不幸,就是幸福”,能擁有瑣碎的苦惱,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 “重要的不是離群索居,而是獨立思想”[插圖]

>> 社交往往有兩種類型:要么是利益驅動下的人脈構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

>> “任何一種關系,只要能被標價,不論小數點之前標了多少個‘0’,它都不可能是珍貴的”。

>> 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發自內心的赤誠,是金錢無力收買的。

>> 母親曾對我說“人總是對最親密的人最殘忍”,恐怕就是因為當我們距離太近了,對方身上的缺點就被放大了,那些遠觀時曾引起我們贊嘆不已的優點卻成了近看時的盲點,人們就此遺忘了尊重與愛,于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 當我們不用被迫地與他人對話,才可能恢復與自我的對話。人是通過思考自我而非思考世界來初次親近智慧的,正如人是在自我批判而非批判他人的過程中展示其勇氣的。當我們真正體驗到了孤獨的美好,我們才真正學會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獨令我們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入定?
>我們倚著樹,凝望著遠處天際的云,久久地出神,漸漸地,我成了云,云成了我,云點化了我的心。

>> 思想者千差萬別,而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思想在孤獨中萌動,在孤獨中醞釀,在孤獨中降生,在孤獨中歷久彌香。

◆ Part 2 換一種看法,便是換一種活法

真正做到四海為家,也就不再是無家可歸。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長久安頓的“家園”,也就談不上“歸屬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無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為家,其實無家可歸。

>>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長久安頓的“家園”,也就談不上“歸屬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無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為家,其實無家可歸。

>> “不是世界離你遠了,是你離自己的心遠了”。

>> “過去或現在,人性總是相通的。”

>> 所謂“成就外功”,其評判依據自然是“外在的標準”,即“外在于我的東西”。“外在于我的東西”有很多,大致可分成兩類,一類與我無關,比如天地山河,比如風霜雨雪,比如別人的生活;另一類與我相關,是“我所擁有的東西(What do I have)”。這兩者當中,當然只有后者關乎我的“成功”。換言之,我們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外在的標準是看他擁有什么。一般而言,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越多,在旁人眼中他就越成功。

>> 除了這些有形的、物質的東西,還有另一類東西,也是我們能擁有的。它不能為我們直接帶來物質享受,卻比物質享受更溫暖一些、更有內涵和親和力。通常我們稱之為“修養”。修養包括“修身”與“養性”兩個方面。

>> 以上羅列的“成功”,不論是“功利之功”還是“修養之功”,我都將它歸為“成就外功”。當然,后者遠比前者更貼近我們的內在,不過,兩者有一個共性:它們或多或少是可以用錢“買”來的。另一個更為本質的共同點則是:雖然我們能擁有它們,但是它們并不真正屬于我們,我們無法永遠占有,我們注定會失去。

>> 要知道“to have(擁有)”與“to  lose(失去)”是一對雙胞胎,從來相生相伴。

>>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談論人的本質時,為人區分了三個不同層次。最外層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評價(What do I look like in other people's eyes)”。

>> 中間的層次是“我擁有什么(What do I have)”。

>> 最內層是“我是誰(Who am I)”。

>> “人格力量超越時空。即使有一天,人不在了,人格還在,魅力還在。

>> “功利之盛”能壓倒人,“修養之美”能愉悅人,“靈魂之高貴”能拯救人。

>> “內外兼修”——“修煉外功”以保障“物質生活”的充實與豐富;“修煉內功”以欣賞“精神世界”的海闊天空,實現靈魂的安寧與幸福,那是至高的、純粹而甘美的歡樂。

完美錯開01問題,哈哈哈
>“I am always trying……(我從未停止過努力成為一名紳士)”——完美的答復。

>> 因為他們是凡人,和其他人一樣,而凡人難免犯錯。但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們雖羞于夸耀自己的才能與貢獻,卻勇于承擔自己的罪責與過錯,他們會發自內心表達誠摯的歉意,更竭盡全力、想方設法予以補救,這常常使他們更容易得到旁人的理解與寬諒。

>> “對強者,他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兄弟;對弱者,他將他們視同自己的孩子”[插圖]

>> 追根溯源,風度源于一種最古老也是最偉大的力量:道德。風度之優不在于言辭之間的滔滔不絕,不在于舉手投足中的風流倜儻,風度的本質是一種震懾人心的道德力量。

>> “無所在等于無所不在,無心意味著無處不用心”。

>> 真正的“風度”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嚴格教養而修成的正果。教養的內容:公正與仁愛。教養的核心:道德。

>> “不知原諒了什么,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 。“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

>> 就像我們對孩子的愛,“適度”便是真愛,“過度”就成溺愛,不但無益于孩子的身心成長,還有損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塑造;美其名為“愛”,卻早已在“過度”之中偏離了“愛”的本質,反受其“害”;口口聲聲“為他好”,卻已然成為了無形之刃,切割了他最為寶貴的“自由意志”。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不明,何以能智?看不清楚、看不真切,何以能想得明白、想得透徹?因此要達到“智”,必先要“明”。何以明?——“自知者明”!

>> 我們前面提到的“自信”也好,“自負”也好,有一個相通之處:相信自己。而它們兩者的不同之處恰在于:是否“自知”?是否自明?也就是,對自己有無清醒的認識?

>> “自信者”首先當是自知者——冷靜地看清自己的能力,公正地評判自己的水平,包括自我之所長、自我之所短,然后相信自己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自負者”則相反,往往是不自知者——看不清自己的真實水準,掂不出自己幾斤幾兩,所以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于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 眼中無法,意識上也就關閉了理性,心內無天,精神上也就拋棄了敬畏。

>> 自負,說到底,往往是井底之蛙無知而盲目的自欺欺人。

>> 人與人的愛好、志趣、理想各不相同,一個人如果能專心致志于自己情有獨鐘之事,盡其力、顯其能,已是很大的幸運、非常的幸福,又有什么必要追求事事皆通、無所不能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典型的自負。知道自己知道,開始自知。知道自己不知道,達到自知。不知道自己知道,開始覺悟。
>我所欣賞的自信,基于完整的自知——不但知我所能,而且還要知我所不能。

>> “極端”如同“黑白”,非此即彼,太過極致純粹,“中道”則如“灰”,有近乎白略帶黑的淺灰,有接近黑而少摻白的深灰,其間還有各種比例調和之下的這灰那灰種種灰,層次不同,變化多端。

>>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盡善盡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虛懷若谷”。

>> 真正的自信者,會用一生的時間來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對于它們,我要盡可能做到完善,不是敷衍、不是應付、不單求完工交差,而是要言之必行、行之必果、竭盡全力、善始善終;同時,真正的自信者,每一天會用一定的時間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對于我不懂、做不好的東西,我要保持謙遜、保持尊重、保持風度。這是我勾畫出的“自信”和“自信者”的精神樣貌。不過,“知我所能”指的不僅是知道什么是在可見的能力范圍之內、我做得了的事,比如搬柴送水、灑掃應對,更至關重要的是,“知我所能”意味著深入挖掘自我尚未展露的潛能、了解自我內在的天分,然后盡己之力使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天賦獲得最大程度的施展。

◆ Part 3 謝謝你,陪我一路同行

感謝那個人,那些人。。。
>那些在我們失意之時聞風而散的往往正是原本蜂擁而至的人,而恰恰是那些責備我們輕率、批評我們自以為是,讓我們懊惱不已、敗興而歸的人,在此時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最強大的精神支持。我們不會懷疑,這樣的一個朋友,不論他是貧是富,他始終寶貴。

>> 那些在我們失意之時聞風而散的往往正是原本蜂擁而至的人,而恰恰是那些責備我們輕率、批評我們自以為是,讓我們懊惱不已、敗興而歸的人,在此時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最強大的精神支持。我們不會懷疑,這樣的一個朋友,不論他是貧是富,他始終寶貴。

>> 想到張愛玲的一句話: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 進入這個家族只需要一個條件:彼此心意相通、精神相合、彼此欣賞、相見恨晚。在此我把它稱為“精神家族”,其實就是由精神連接起來的最真摯的“友誼”,或者說,“知己”。

無信任,無以存。
>信任,是“精神家族”的唯一信條

>> 信任,是“精神家族”的唯一信條

>> 所謂“知己”是兩個精神之間難以言傳的、不可理喻的默契,也是兩個靈魂面對面時自然而然卸下偽裝的平等與坦誠——當你們不見時,他住在你心里;當你們相見時,你整個人都是一個溫暖的微笑。

>> 一個在人生的半途遇到的陌生人,成了你的莫逆之交。他將一把無形的鑰匙交給了你,這鑰匙隨時可以打開他心靈的那扇門,你能自由出入,你會格外珍重。你們之間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絕對信任,那將是你們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 可是現在你知道那是一個“精神家族”唯一重要的必需品,也是唯一的家族信條,你們必定會保持絕對的信任。因為你們相互交托了“靈魂”,因為你們絕不允許自己喪失理性與善良,因而也絕不懷疑對方的理性與善良。

>> 我之所以稱知己關系為“精神家族”,是因為它與“血緣家族”有著相似之處。它源于“投緣”,這“緣”雖不是“血緣”,卻也和“血緣”一樣同屬于不可抗拒的力量。兩者的區別只是血緣基于生理的事實,而“投緣”基于心理的事實。知己不是血親,不符合“血濃于水”的定義,但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也有著與濃郁的“父慈子孝”“手足情深”一樣的甘美與不可替代。如果靈魂有血,那么知己應當與我流著相同的血。他也是我的親人,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 除了那些被我們喚為“兄弟”“姐妹”的知己摯友,也有一些被我們稱為“朋友”的親人,比如父子之間、母女之間的無話不談、心有靈犀,也是時有發生的美好事例。

>> 每一個大人靈魂里都有一個“小孩”,而愛情能喚醒那個“小孩”,使我們返老還童,使我們的心靈活力無窮,讓我們變得單純與虔誠。

>> [插圖]

>> 我們還有一種誤解,認為孤獨者獨來獨往、不合群,應該是一些沒有朋友的人。事實上,只有常以孤獨之自我意識反觀自身的人才可能擁有真正彌足珍貴的朋友。

>> “朋友”一詞的濫用,恐怕僅次于“愛情”。正因為頻繁遭到誤用,人們對它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誤解,“朋友”一詞也因此掉價不少。真摯的“朋友”即是“摯友”,他們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時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難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牽扯或實用效果的“人脈”,更不是在場面上隨口說說的套話或社交辭令;“朋友”往往不是哄來哄去的一個群體,也不是扎堆出現的一個圈子;“朋友”不是對你的主意或見解都抱以贊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對你事事妥協、盲目跟從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襯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對等的人;“朋友”很少是一見如故者,因為心靈的親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時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朋友之間分擔“苦”卻不分擔“怨”,因為“苦”是心靈的受難,“怨”是情緒的毒氣;朋友之苦往往也是我們的苦,而一個人絕不會忍心用自己情緒的毒霧籠罩朋友的生活,使其遭受污染。

>> “執手相看無語,卻心事了然”

>> “朋友”的前提是真誠——真實坦誠。

>> 決定你我能否成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時間。

>> “朋友”不是備用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這既是對友情的褻瀆,也是對愛情的侮辱。

>> 朋友之間能始終信任就因為彼此純真,友情毀于虛偽。

◆ Part 4 道德,源于人性,歸于安心

>> 道德不道德,其得失全在于一個人獨處之時的“捫心自問”——問一問我們的這顆心:我這么做,“安”乎?——“心安則為之”。

陽明心學?
>[插圖]

>> [插圖]

>> 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東西,比如本能、欲望、天性、思想,本無所謂善惡,善惡起始于人們如何看待它、如何使用它、用于何種目的。

>> “損人利己”才是自私。也就是說,“利己”只要“不損人”,就不是不道德。

>> 真正的“道德”并不意味著完全的“利他”。

>> 不要把道德誤以為是人性的束縛,它不壓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內在于人性,歸屬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種子)

>> 真正的道德發乎天性,落于心安,類似于“本能”,不是一個人再三權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體力行。

>> 逼迫他人從善可謂一種道德綁架,這不道德;那么逼迫自己從善也就是對自己的道德綁架,同樣不道德。

>> 真正的道德從來是在“利他”中實現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與“利他”的和諧統一。

>> 大多數時候,他人與“我”之間并不是全然隔絕的,“他”或許就是往日的那個“我”,而“我”也曾是、正在是、或將是某一個“他”。

>> “合情”才能“心安”,“合理”才是“理得”,“合乎情理”便是真正的“道德”,它自然而然能使人“問心無愧”。

>> 行合乎情理之事,做有情有義之人

>> 人終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謂的“自由”“并不意味著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著“能拒絕自己不想做的”[插圖]。

致良知?
>一個真純的“有德之人”,并不一定像我們現在的電視電影中表現的那樣“視錢財如糞土”,也不見得總是以鄙夷之色輕視“位高權重”的權威力量。我們都是肉體凡胎的普通人,都經歷著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我們都渴望著“名利”的光顧,因為我們明白它能給人“快樂”和“自由”。

>> 人是被自己無度的欲望所束縛,是在欲壑難填的焦躁不安中喪失了“自由”。當一個人遵從自己的“良心”明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自律”,自動放棄了一些世人趨之若鶩的濃艷芬華,他沒有舍棄“自由”,恰是他選擇和維護了他心向往之的那種“自由”。

>> 勝負師”以戰勝他人為樂,“求道派”以戰勝自己為樂;“勝負師”因敗北而痛苦,“求道派”因沒有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而痛苦;“勝負師”生活于“二人世界”,他在對他者的征服中尋找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求道派”自成世界,在自我的內在超越中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求欲求之道,不在次內,血洗未嘗不可。
>第二類勝利者傾向于“求道派”,他們往往會選擇對失敗者“網開一面”“留有余地”。

>> 人與人的高下最終還是取決于精神境界、人格修養、思想力量,而這種長久的勝利,只屬于那些在自我完善、自我升華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登得更高的“求道者”,他們未曾懷抱野心,卻只是努力地超越自我……偶然間,一低頭,竟發現群星在腳下閃耀[插圖]。

稀缺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導致內心積怨頗深,以至于面對可望而不可即的誘人“功利”表現出類似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自欺欺人

>> 就像日常生活中,兩個情敵之間,往往只有當一方不自信自己的強大時,才會想方設法去中傷對手。

>> 世上只有兩件有價值的事:深感驚喜和使人驚喜

>> “我們應當努力掙錢,因為它重要;而我們掙錢,最終只是為了——有一天它對我們而言不再那么重要。”

>> 道德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毫無私心雜念、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它只是期待我們成為一個能留那么一點余地對他人將心比心的、可愛的“平常人”。

◆ Part 5 用大愛,做小事

>> [插圖]

簡單直接,意義深遠。
>記得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接受記者采訪時,記者問她:“我們能做些什么來促進世界和平?”她的回答是:“回家,并且愛你的家庭。”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是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不論是貧困還是富裕、得意還是失意、窮途還是達境,他都不會心懷惡意、都不會傷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環境優劣而改變,不因他人態度而轉折,他的“向善”“求善”、對“善”的忠誠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像??一樣活著,不會因為風的的顏色而不發新枝,不長新葉。
>——你看,說到底,一個人的“善”不是奉獻給他人,而是最終奉獻給了自我的“良心”。

>> 當世界不值得尊敬的時候,至少我們還可以尊敬自己。

>>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 “窮”“達”僅是身外之境的變遷,而根深蒂固的是內心的道義,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兩者同樣可貴。

>> 更糟糕的是,我們被黑暗攻克,摒棄了內心美好的信念,而不得不故作親熱地去擁抱我們發自內心鄙視的丑陋,不但為其鼓掌、贊美它,還要與之融為一體,成為它的附庸、隨從、幫兇;我們對自己不齒、對自己厭惡,不再覺得自己dear(可貴的、親愛的),不再熱愛自己,不再欣賞自己,不再尊敬自己。

>> 在古希臘的思想傳統中,人類的“知識”可被區分為兩類——“生存的知識”和“生命的知識”,前者是一個人用來獲得物質、維持自身基本生存的知識,后者是一個人用來呵護精神、使生命健康美好的知識。“生存的知識”教給了我們謀生技能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生命的知識”則讓我們事理通達、心安理得、自由歡樂;“生存的知識”十分有用,卻冷冰冰,“生命的知識”看似無用,卻相當溫暖;“生存的知識”有一個別稱,叫“精明”,“生命的知識”也有一個別稱,叫“智慧”。

>> [插圖]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一切“厭世”,都是“自厭”的蔓延。“自厭”是“厭世”的起源。當一個人對自己失去興趣了,自然而然也就對一切都失去興趣了。

>> 那幾個我們愿意花一輩子時間去了解和交往的人、某一項愿意為之獻身的事業——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之所以能喚起我們持久的熱情、能激發我們全身心去奉獻,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充滿了新鮮活躍的創造力,他們總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如永不干枯的源泉、如亙古常新的自然。與這樣的人為伴,或者投身于這樣的事業,我們不覺厭煩,我們孜孜不倦。

>> 英國哲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素在談及他為何而生時,說出了這句舉世皆知的名言“有三種情感,單純而強烈,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支配他一生的情感就是“愛”:對真理的熱愛、對某一個人的深愛、對人類的博愛。

◆ Part 6 生、老、病、死

>> 每個人都有一個純凈無雜質的人生起點,如那清淙歡快的涓涓細流。然后必要經歷一段沉浮不定、漸趨紛雜的成長過程,如那遭受污染、渾濁不堪的河道。最終,總會回歸于一個清凈自在的人生終點,如那容納百川而自成一體的汪洋大海。

>> 我們逃避著不愿長大、我們刻意地拒絕“成熟”,本質上是不是源于“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是不是只是驗證了永不知足、永不珍惜當下的人類“賤性”?

>> 在“童年”向“成熟”轉變的第一刻,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初次嘗到了“自由”的美味,還是首次體驗到生活的“沉重”?

>> 成熟的清澈,是因為“專精而不自閉,開放而有所守”。

>> “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計較多少,計較得越少越幸福。”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恒。

會不會是十樓的人只看到了一條小河,沒有“看清”小河呢?小河的細膩,小河的細流,小河的細致入微。
>通向遠方,甚至途中納百川而匯成了大河,奔騰不止、浪濤滾滾、東流入海,于是當三樓的人在為小河的命運悲悲切切時,十樓的人卻充滿希望、無比樂觀

會不會是運氣更好一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把那些“絕處逢生”者、“大難不死”者、“夾縫中的幸存者”稱為“智者”或者“天才”,其實他們相對我們而言只是“更覺悟的人”或者“精神境界更高的人”。

>> 所謂“看破紅塵”就是說“心在紅塵之上”;所謂“參透世事”也就是指“看得比世人更深遠”,意味著這樣的“覺悟者”在精神境界這座公寓樓層中站得比蕓蕓眾生更高。而當他站在精神境界的最頂層,“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他的精神高度自然而然能使他看到世俗生活中的眼睛遙不可及的深遠之處、長久之后。相對于紅塵世事中的我們,他當然是先知先覺者。在佛教中,我們常將這樣的“徹悟者”稱為“佛”。因此“佛”不是神,不是天外來客,而是徹底的覺悟的人,是“覺解萬法、事事通達”從而大徹大悟的人。

>> [插圖]

>> 《歌德談話錄》中的一個片段:當歌德預見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他告訴了他的朋友和學生艾克曼,艾克曼十分難過,歌德于是告訴他,不用難過,死亡對于我而言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過是我以此一種能量存在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存在形式,某種程度上,是我從肉體的束縛中解脫,得以彌漫于無限時空——一種更自由的存在狀態和更無處不在的存在感。

>> “干擾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 無論是神還是鬼,我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飽含恐懼,而恐懼驅散了我們的理智,也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 “流年周而復始,終古循環不已”[插圖]

◆ Part 7 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

>> 坦率地說,生命生而平等,我們沒有誰真正高人一等,也不見得具有什么先天的優越性,他人完全可以不拿我們當回事,完全可以無視我們所需要的幫助,完全可以不向我們大開方便之門,他們的確有這個權利,尤其當他們有這個能力的時候。

>> 對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東西。

>> 接受愛,享受愛,并傳遞愛,才是感恩的王道。

>> “感恩”二字內涵豐富、意味深沉,它需要我們學會接受溫情與關愛,那不代表“軟弱”,同時需要我們學會傳遞溫情,奉獻我們的愛,那不是一種“喪失”。能付出,是一種富有;能付出得越多,就越富有;別人從我們這里得到得越多,我們越偉大。

>> [插圖]

>> 好奇心 → 產生問題   ??? ↑???????  ??  ↓  獲得答案?←?尋求答案(求知好學)

>> 進步源于好學,好學源于好奇,好奇源于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 “好學近乎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丟失了我們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很容易淡褪,就像愛因斯坦說的,它是很容易夭折的。當我們對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時候,我們就真的衰老了。

>> 我們的精神更新應當與身體更新基本持平,身心若能保證這樣的齊頭并進,才是真正的身心和諧,自我才真正實現了身心的動態平衡。

>> 好奇心,精神唯有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好學求知,才能通達“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我們用心去看的這個世界便總是一片新天地,而我們的每一天也都將是一次重生。

◆ 后記

>> 閱讀過程中,如果能使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氣、更多一點與迷境和解的安適與平靜、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那將是一件值得慶祝的美事。

◆ 自序

>> 愛自己,就是盡力地使自己活成一個自己會喜歡的人,并且用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 本書的話題涉及一個人在對自己、對戀人、對朋友以及對信仰心懷赤誠和實踐愛意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一些疑問和誤解。希望我個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分享,能帶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 Part 1 關于愛情

>> “愛慕”與“愛”相比,多了一層傾倒,多了一種無可救藥的怦然心動,多了一份近乎崇拜的“天命難違”。

>> “情”不是“愛”,兩者不但不應相提并論,而且相去甚遠。“情”字從“心”從“青”,我將它理解為“心理青蔥”。而辯證地看,“心理青蔥”本就蘊含著一層幼稚、蠢動、輕佻、善變的意味。“情”正是如此,比如我們所熟悉的與“情”相關的詞語:情緒、情竇、情愫、情欲、情場、調情……它們往往停留在一種感覺、感觸的層面上。

那無欲無求就是啥也不缺了?
>一個人最追求的東西往往是他最欠缺的東西。

>> 一個人最追求的東西往往是他最欠缺的東西。

>> 一個人“自信”的力量只能來自于自我清醒的自知之明和由此而來的自我內在堅定的信念,與他人無關。

都好即都不好。
>所以俗話說:“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 所以俗話說:“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 情是愛的謊言。情總是多的,而多情者必至寡情。

>> 情不同于愛。“情”是惆悵,“愛”是力量;“情”是欲望,“愛”是生命;“情”是趣味,“愛”是信仰。

>> 真正的愛情,不單是“我愛你”,也是我們常說的“我愛慕你”——“愛慕”與“愛”相比,多了一層傾倒,多了一種無可救藥的怦然心動,多了一份近乎崇拜的“天命難違”。

>> 愛情亦如是,原因不在于你是什么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恰恰因為不論你是什么人,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我都為你心動。

>> “同情”絕非“愛情”的同義詞,“心動”終不能被“感動”所替代。

>> “我愛你”時我是永不衰竭的源泉;

>> 一個能專注地“我愛你”,而不計較“你愛我”的人,其心靈的力量無比強大。

>> “我愛你”并不比“你愛我”吃虧,我們從“我愛你”中得到的也并不會比從“你愛我”中得到的少。

>> 在愛中,是兩條溪流的交織糾纏、同步緩進,是兩個生命的互相參與、共同成長,靈魂上不存在強勢與弱勢。所以,“我愛你”,不代表我是你的奴隸;“你愛我”,也不代表我是你的主人。

>> “我的驕傲僅在于我曾愛過,僅此而已”

>>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就認為,愛情有三大元素——激情、親密、承諾。但是這三個概念對于中文語系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難以理解,所以我借用了他的理論,然后把三個元素的名稱調整成了——激情、理解、踐行。我覺得一個完整的愛情,一個美好的愛情,必須要有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 愛一個人也是一樣,只有當你越來越懂他,懂他的天性,懂他的本色,懂他的內心世界,你才會越來越明白,對于這樣一個他,這樣的一片精神世界,你該如何更恰當地去愛,去關懷,是用水仙的方式,還是仙人掌的方式,還是別的方式。

>> 在你越來越懂他的過程中,其實還有一件事也在發生——你會越來越懂你自己。

>> 你深愛的品質,往往就是你渴望成為的自己。

>> 真情始于癡情,但并不等同于癡情

>> 之前說過,人和人之間的喜歡有兩類:第一類是,我喜歡你,因為我不了解你,了解之后就不喜歡了;第二類是,我喜歡你,因為我了解你,越懂你,就越愛你。而只有這第二類,才叫深情。所以,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才能夠轉癡情為深情?正是愛情中的第二個元素——理解。當你懂他之后,依然癡心不減,你的癡情才會變成款款深情。

>> 在他最失落、最狼狽的時候,你還是想擁抱他,還是想吻他,這個才叫作深情。

>> “我愛他們,因為他們是人;而我愛你,因為你是你。”

>> 完美的答案!我愛他們,因為他們是人,我把他們當成“人”來愛——一個人應得的尊重、應得的善待,我給他們;而我愛你,因為你是你——這里面有很深的理解,很深的懂,所以有很深的愛。所以,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能使一片癡心轉變成深情款款?一個字——懂;兩個字——理解。

>> 所以真正的愛情,就是你要真正為對方著想,真正給對方時間與關懷,很多時候,他的利益就是比我的利益更加重要,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 愛情是全身心的,激情、理解、踐行——“激情”意味著我愛上了你,“理解”意味著我懂你,“踐行”意味著我愿意陪你一路同行,不離不棄。只有當這三者合并在一起,才叫全身心,只有這三個要素都存在的時候,才有了“我愛你”。

>> 那就是在這段愛情關系當中,沒有非常鮮明的我,沒有非常鮮明的你,但是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我們。換言之,在這個美好的愛情關系當中,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我們不分彼此。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別人對你好,就是對我好,就是對我們好;別人欺負你,就是欺負我,就是欺負我們。

>> 愛情不是你和一個完美的人相愛了,而是他愛了你之后,他才更趨完美了。

>> 愛情就是兩個不完美的人,共同創造一個完美的關系。

>> 沒有你的世界,我不想要;沒有你的未來,我受不了。

>> 死亡不能帶走愛,不能稀釋愛,不能消滅愛。相反,愛超越了生命,所以超越了死亡。

>> 不同的身體,同一個靈魂,獨立而相愛。

>> “如果我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話,那就是因為我曾愛過你,僅此而已。”

>> 如果你在戀愛階段覺得自卑,那太正常了,這再次印證了你是真的喜歡這個人。你的自卑是必然的。

>>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完美。我愛你,就因為你是你,我愛的就是這個你,我愛的就是真實的你。這就是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我愛你,如你所是。

>> 當我們強加意志時,經常用到一個完美的理由——“我是為你好”。我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為什么呢?我這一切都是為你好。但請想一想,我所認為的“好”就一定是真的對你“好”嗎?我說我是“為你好”,可你真的覺得好嗎?你到底是不是更好了,這件事由誰說了算呢?是以我為準,還是以你為準呢?

>> 真正的愛,不是強迫你成為我想讓你成為的樣子,而是我用心地讀懂你,然后盡心盡力幫助你成為你自己。真正的愛不是把你變成你所不是的人,而是深刻地了解你,然后讓你做你自己,讓你活成真實的你。

>> 真正完美的愛情不是一個圓。一個圓,只有一個圓心,只有一個自我,在一個圓當中,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堅固的、特別大的自我。而真正完美的愛情里不存在一個自我中心的人,沒有人是那個唯一的圓心,沒有人是那個唯一的自我。真正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一個橢圓,它有兩個圓心,一個是你,一個是我。我們會為對方著想,而且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為對方著想,也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

>> 我們總說,愛一個人,就要保護他,不讓他受傷害。是的,保護他不被別人所傷害,更要保護他不被我所傷害。

>> 這世上最深的激情,是兩顆心之間的默契。什么叫作默契?默契就是心意相通,精神共振,融為一體,就是兩個人永遠在一個頻道上,在精神上無縫對接。這才是默契,而默契才是最深的激情。

>> 愛情和友情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激情和沖動,一種難以抗拒的性感召力或者說吸引力。

>> 不過,男女之間如果要保持純潔的友情,對于雙方的人品要求是很高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夠有純潔的友情的。為什么呢?純潔的友情的前提是什么?純潔。你要是不純潔,談什么純潔的友情?你要是心里面有那么點曖昧,有那么點猥瑣,有那么點想要越界,你純潔什么啊?所以,純潔的友情有沒有?有!但它要求雙方的內心都是純潔的,不含雜質。

>> 真正的朋友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分享者,我們對他們也有真摯之愛,愛他們也是在愛我們自己。

>> 所以要保持愛情長久的一個方法,就是要盡可能保持你們在精神上的同步而行。

>> 這其實是很浪漫很浪漫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

>> 浪漫不需要用錢,而需要用心——用心地了解他,用心地發現他不同的美,然后愛上每個不同的他,這樣你等于每一次都在跟一個不同的人談戀愛。雖然他看似是同一個人,但是他一刻不停地在成長。

>> 所謂“吵架”其實就是一種瘋狂的交流——這種非常狀態的對話模式能夠幫助你看到非常狀態的他,更好地理解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 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是愿意去堅持,這恰恰是愛的一種強度的證明。

◆ Part 2 成熟與自由

>> 真正的自由者,沒有內部的對抗與暴力。他總有辦法讓他的理智與情感相安無事,讓他的責任與欲望相親相愛,他和他自己相處融洽。

>> 一個完整的“大人”應該包含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他是身體的成人,也是精神的成人。

>> 一個人精神上是否成熟,跟這個人的生理年齡沒有必然關系,它們不一定成正比。

>> 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獨立、責任之擔當——我覺得唯其如此,才能算得上是一個真正完整的、純正的、成熟的“大人”。

>> 哲學家黑格爾說:“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很多時候你理所當然以為事情是這樣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 你最渴望的東西,往往就是你最缺乏的東西。

>> 一個不會嚎啕大哭的人,往往也不會開懷大笑。因為大哭也好,大笑也好,本質相同,說明你的心是鮮活的,因為只有鮮活的心才對一切具有敏感性,這敏感性使它能真正感覺到快樂而開懷大笑,也能真正感覺到悲傷而嚎啕大哭。

>> 可恰恰是內心的安寧、放松與平和,才真正通向自由。

>> 每一個自由者都是一個精神的自洽者。

>> 自由的秘訣在于,不管你過的是何種生活,你都發自內心感到輕松自在、樂在其中。

>> 真正活得自由,不代表你要活得多特別,你可能看起來跟大家活得一樣,但是你這樣活,不是因為大家都這么活,也不是因為大家都不這么活。你這樣活,是因為你喜歡這樣活,因為這就是你發自內心想要的生活。

>> 真正的自由者,不在意別人按照什么節奏去生活,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他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生活,不去干擾別人,而別人也很難干擾到他。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 那么,我們要怎樣做到這種自由呢?第一,清醒的自知;第二,勇敢的選擇;第三,坦然的無悔的擔當。

>> 我們說到自由的時候總會提一個問題:“我想要什么?”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無法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努力?該如何努力?但是,光知道這個問題還不夠,還有兩個問題跟它一樣重要。這第二個問題是:“為了這個我想要的東西,我要付出什么代價?”想要得到任何東西,都需要支付相應的代價。想要的東西越好,支付的代價也就越高。所以相比“我想要什么”,這第二個問題就顯得冷靜多了。而第三個問題同樣重要,那就是:“我愿意支付嗎?我支付得起嗎?”這是更有現實意義的一個追問。這三個問題加起來,才是清醒的自知。第二點,勇敢的選擇。你不是想好了嗎?那就像廣告語說的那樣——Just do it!那就行動吧!作出你的選擇。第三點,坦然的擔當。說到底就是八個字——種因得果,自食其果。既然是你自己選的,就怨不得別人,就得由你自己去擔當。當你所選,選你所當,愛你所選,選你所愛,對它負責。這才是我所認為的自由。

>> 自由不是自我放縱的力量,恰恰相反,自由體現的是一種自我節制的力量。

>> 你有錢卻不任性,或者你沒錢卻還能很率性,這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在力量。

>> 精神的成熟歸根到底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獨立,再加上在生活中端其心,落其行的“責任之擔當”。

>> 我們不可改變的是我們一直在變老,但是有沒有一種力量可以抵抗變老?有!這就是成長!在精神上向著光,向著高空,不斷地升華和成長

>> 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被低估的人,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被高估的人。

>> 他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如果我跟你說我很厲害,你會覺得我在炫耀,但如果我跟你說我不厲害,那我是在撒謊。

>> “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欣賞;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會是知己。”

>> 所以,我覺得大師是可以分成兩類的,第一類是技藝上的大師,第二類是人格上的大師。

>> 客觀公正地對待一個人,才是真正對他好。

>> 一個人如入化境的時候,他的自我化掉了,化在宇宙天地之間了,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了。

>> 萬物與我并生,天地與我合一。

>> 當你真誠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做著做著就會融入這件事情本身,從而忘卻周圍的嘈雜。這個時候你不只是做這件事的人,而是成了這件事情本身,你的每一個行動,只不過是這件事情自我推動的一個步驟而已。就像你心懷一片誠意地跳舞,跳著跳著,你就不再是一個跳舞的人,不再是一個舞者,而是化作了舞蹈本身。不是你在跳舞,而是舞蹈在你的身上自動發生,這就是如入化境。聽上去玄乎其玄,說到底就是心懷一片誠意。

>> 一個一流的大學關注的可能是學生才能的卓越,但是,超一流的大學關注的是學生靈魂的卓越。

>> 只有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只有一個靈魂卓越的人,才能夠識別和認出另一個卓越的靈魂。

一生踐行
>《大學》,開篇就說了三大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之為大學,首先就要對人心內在光明的良知與德性有所自覺,有所弘揚,然后,還應該致力于去啟蒙和更新民眾的精神氣象。“在親民”,就是你的存在應當給你身邊的人帶去光明,帶去力量,而不是使人因為你而感到崩潰。凡是接近你的人,因為認識了你,他覺得生活更可愛了。最后,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就是致力于將“至善”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因為至善永不可達,所以重要的不是達到“至善”這個結果,而是在追求至善的路上,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進化、自我超越的過程。

>> 《大學》,開篇就說了三大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之為大學,首先就要對人心內在光明的良知與德性有所自覺,有所弘揚,然后,還應該致力于去啟蒙和更新民眾的精神氣象。“在親民”,就是你的存在應當給你身邊的人帶去光明,帶去力量,而不是使人因為你而感到崩潰。凡是接近你的人,因為認識了你,他覺得生活更可愛了。最后,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就是致力于將“至善”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因為至善永不可達,所以重要的不是達到“至善”這個結果,而是在追求至善的路上,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進化、自我超越的過程。

>> “大學”就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天下之善莫善于治人,天下之惡莫惡于毀人。

>> 這世界上只有兩件有價值的事:第一件是你深感驚喜;第二件是你使人驚喜。

>> 所以不要小看你身邊每一個看似平凡的人,對他好一點。

這算不算自我感覺良好?孔子之前因為論辯要殺的那個人同意嗎?
>大節無虧,可以安然去

>> 友情也是無用的,友情要是有用,那就叫人脈,而不叫友情。真正的友情,你不會向它索取,反而會為它作出自我犧牲。你對朋友不會作出要求,他在那里就夠了,世界上有這個人在就夠了。

◆ Part 3 人啊,認識你自己

>> 我知道我是誰,我成為我所是。

>> “做你認為正確的事”

>> 只有心靈才能夠洞察一切,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的。他們必須蒙上眼睛,他們必須看不見,因為,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你能用眼睛去看的,而是要用你的心去看。

>> 人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他的內在,來自他的精神之光。

人怎么知道植物動物沒有呢?
>人類和蘆葦到底有什么本質區別呢?我們在生物界都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而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每當一個人的精神之光被點燃,整個存在界就會發生一次蛻變。

>> 以何眼觀世界,就觀到何種世界。

>> 明心見性,而后修心養性。

>> 其實人的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學的任何一門學問、遇見的每一個朋友、每一個敵人,都是一條路,都通向自我認識。所以世界上最后只剩下了兩件事:第一,know who I am,認識我自己;第二,be who I am,盡力成為我所是。

>> 認識我是誰,然后努力成為我所是——知我所是,如我所是。

>> “因為我自愛,我遇見了美好的你,因為你愛我,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 “他人是我,是另一個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

>> 其實,學什么都是一條路,都通向自我認識;走多遠都只是一個方向,為了找到我自己。

◆ Part 4 自我人生的實現

>> 看世界是重要的,但是探索自己也是重要的,所以向內向外都要有了解,然后盡力保持平衡,行走中道。

>> “心安”指的是合你自己的這顆心,而“理得”指的是符合大眾的常理。

>> 最后一種情況,bad choice + right choice——你作了一個大家都不認可的決定,但是你自己是滿意的,你知道那就是你想要的。雖然大家不理解你,不贊同你,但你的內心是安然的,你自得其樂。

>> 這個“知己”,指的是真正了解你、真正懂你的人,也許是你的爸爸媽媽,也許是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我只是用“知己”這個詞來概括這么一類人。

>>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大多數人的一團印象,是少數幾個人的一個烙印。

>> 所以,我覺得知己好友特別重要,當然他也有可能是你的愛人。我很希望你的知己好友是你的愛人,同時,你的愛人是你的知己好友。因為這樣的話,你們的愛就貫穿了身體與精神,這會是一生的摯愛,也會是一生的摯友。這里面有著很深很深的信任,很深很深的理解。

>> 我過得好,我也希望你過得好;我過得不好,我也希望你過得好;哪怕我過得不好,只要我可以,我還是會盡力幫你過得好。

>> 自我認識需要來自他人的評價,一方面是大眾的看法,一方面是知己好友的建議。這兩個標準都非常重要,前者在寬度上具有重要性,因為大眾的看法具有普遍的參照價值;后者在深度上具有重要性,因為這個人足夠懂你,他給你的意見會比大眾更接近于你的心聲。

>> 當兩樣事情同樣重要的時候,要強調哪一個,就取決于當下是什么處境。

>> 強調認識自己,不是說讓你只看自己,不要看這個世界。看世界是重要的,但是探索自己也是重要的,所以向內向外都要有了解,然后盡力保持平衡,行走中道。

>> 一個人聰明不聰明,就體現在看似非此即彼、必須走極端的情況下,你能否挖掘出第三條路,在兩個強勢的極端之間尋到一條若隱若現的中道。

>> 真正最難的,是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入世地做事,出世地處世。

>> 千萬不要讀了書,知識越來越豐富,看過的東西越來越多,會說的道理越來越大,最后卻變得越來越不通人情,越來越不懂尋常生活之滋味。那樣的話,你這個書真的不應該讀,你毀就毀在讀了幾本書。

>> 一般而言,“覺”可以根據大小、深淺,粗略地分為兩種:小的淺的是第一種——覺察,大的深的是第二種——覺悟。

>> 你首先是你自己生命的當局者,但同時,請你時不時抽身而出,試著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看你自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冷靜公正,不抱偏見地來評價一下你自己。

>> 你首先是你自己生命的當局者,但同時,請你時不時抽身而出,試著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看你自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冷靜公正,不抱偏見地來評價一下你自己,這就叫“抽身而出,反觀自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自覺方法。

>> “于極迷處識迷,則處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 自我覺察就是,你發現,這不是我,那不是我,這不是我要走的路,是“自我否定式”的;而自我覺悟就是,你明白了,原來我是這樣的,原來這才是我,原來這就是我的路,是“自我確定式”的。

>> 光明和黑暗,沉和浮,雖然此消彼長,但大致程度卻相當,總體上往往是對稱的。

>> 還問:“陳果,你是誰?”很有深度的一個問題。于是我就回了他一句:“我是誰?其實我的一言一行、我的一切都在說明我是誰,就看你是看得懂,還是看不懂了。”

>> 你說或不說,都在表達你自己。

>> 評價一個人分四個層面——神、智、器、識。其實自我評價何嘗不也是這四個角度?

>> “神”——一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人格、一個人的心靈、一個人的品質。

>> “智”——既然位列第二,可見不必太拿智商當回事。

>> “器”——指的是一個人有什么才能本事,有什么用處。

>> —第一句,知我所能,我所能者,盡善盡美;第二句,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虛懷若谷。

>> “識”——最后的“識”很好理解,指的是知識與眼界。

>>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搞清楚你自己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種,然后做你自己,走你的路,不需要去爭去搶。因為別人只能“成為他自己”,只有你能成為你,所以在“成為你自己”這件事上,你沒有競爭者,沒人比得上你。

◆ Part 5 信仰與文化

>> “信仰”的核心是一個人內心堅信的某一套價值觀,這是他心甘情愿為之獻身的生命意義,換言之,就是他對于“我為什么而活”的回答。

>> “信仰”的核心是一個人內心堅信的某一套價值觀,這是他心甘情愿為之獻身的生命意義,換言之,就是他對于“我為什么而活”的回答。一旦精神找到了這樣的目標,自然而然就會化為生活中與之相匹配的一套行為規范。

>> “信仰”更傾向于私人事務,或者說個人修養,它基于個體。相對而言,“宗教”則更傾向于群體活動,或者說集體修養,它基于某個共同體。

>> “信仰”的一個特點:無所謂你知不知,只求我知我安,然后天知地知。

>> 真正的“拜金者”,那些以“金錢”為信仰的人,一定很節儉、很刻苦,一定是“守財奴”。他們的樂趣不在消費,只在斂財;他們不舍得用錢換購物質享受,因為錢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金幣的光芒就是他們認為最美的輝煌。

>> 得意時使人心懷敬畏,失意時令人心存企望的那個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的信仰。

>>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就懂得怡心以補運,寬心以安生,“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 中國哲學信仰緊貼世俗生活,中國人的智慧從日常生活中來,超越于日常生活,最終也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去。

◆ 附 把我說給你聽

>>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因為你人生的過去,是由你的現在決定的;而你人生的未來,仍然是由你的現在決定的。

>> 什么叫作未來?永遠不來的,才叫未來。

>> 我對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定義是:我就是海上的一葉扁舟,隨風而行。我覺得,命運可以把我帶到任何地方去。我很少對命運有很高的要求,要它把我這一生變成一個怎樣的人,一定要帶我到達多高的一個山峰。無所謂!命運——你隨意!但是不管你把我帶到哪里,不管你讓我到哪個港口,我都會在那個港口好好地安家落戶,做好我自己,然后按照我自己的節奏,過我認為幸福的生活,就是這樣。

>>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要影響別人,不要干擾別人的自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做自己,活出真實的你,率性一點,自然一點,從容一點,真實一點,這樣你就會更快樂。

>> 當你活成你自己,當你活成真實的你,也還是有人喜歡你,也還是有人不喜歡你,但是,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 當你活成一束光的時候,他要是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會溫暖到他,你都照亮了他。

>> 真正的正能量是什么呢?那就是你活成了一個光源,你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你不需要刻意跟別人說什么,當你活成一束光的時候,他要是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會溫暖到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照亮了他。這才叫真正的正能量。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會相互欣賞;也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為知己好友。我希望大家明白我這句話的潛臺詞——你想要什么樣的好朋友,你就得先活成什么樣的人。

>> 當一個女人對鏡子微笑的時候,這個女人其實是在對全世界微笑。

>> 一切自愛必會帶來對生活的熱愛,而一切厭世,追根溯源,往往是出于自我厭倦。

>> 把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變得有意義

◆ 點評

認為推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698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02評論 3 42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742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80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97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88評論 1 327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93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75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3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83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84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31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12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2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97評論 1 29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93評論 3 397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30評論 2 377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