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第五版)》,163-164頁
在溝通中當我們接收到他人的信息時,有兩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第一是要準確地理解對方話語所表達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對方傳達關注和理解,讓他知道我們對他的話是在意的。這兩個任務都可以通過復述(paraphrasing)接收到的信息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話重復對方的意思,讓信息的傳遞者有機會肯定那就是他要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人們在談話中用到復述時,并不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理解了對方的話,并馬上給予答復。相反,他們會復述對方的話并向對方重復地說出,從而花些時間來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這看起來會使溝通不太流暢,但它確實是個避免爭吵和沖突的非常好的方法,不這樣做就容易引起誤解和錯誤。無論談話在什么時候開始變得過熱,復述都可以使之免于失控。看看下面的對話錯在哪里:
妻子:(嘆氣)我感到很高興,婆婆決定下周不來我們家住了。
丈夫:(發(fā)怒)我媽怎么了?你總是拿她來說是,你真是個忘恩負義的賤人。
也許丈夫在冒火之前,做一點復述就能緩和關系。
妻子:(嘆氣)我感到很高興,婆婆決定下周不來我們家住了。
丈夫:(發(fā)怒)你是說你不喜歡她來咱們家?
妻子:(驚奇)不,我一直歡迎婆婆來我們家。只是我的課程論文就要交了,下周我會多點時間待在家里。
丈夫:(松了口氣)哦!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當對方發(fā)出一個信息,我們作為信息的接收者,既要表達我們的關注和理解,同時也要準確的解讀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都會對談話的內容做一定的預判或者預設,進而我們會對自己的語言做一定的調整。那通過復述對方的意思,可以很好的避免不正確的預判和預設,同時也能向對方傳達一個“我關注你說的話”的訊息,最后就是會更為準確的捕捉到對方的真實想法。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這種失敗的案例最容易出現(xiàn)親子關系當中。有一次,我給孩子講故事,說好了講完最后一本就休息,而且我當時的確有點兒累了,于是我拒絕了他再講一本的要求。
兒子說:“不行,我就要你講這本書!”
我說:“不,我累了,不想講了!”
隨即,兒子開始各種鬧騰······
A2(以后我怎么應用)
同樣是希望我再講一本書,我也還是很累,但是我這次換了一個說法:
兒子:“媽媽,我還想要講一本。”
我說:“你還想讓媽媽繼續(xù)再給你講一個故事?”
兒子:“嗯,我想讓你陪著我。”
我說:“哦,那我和你一起躺著休息會兒算不算陪著你啊?”
兒子:“算”
解讀成功,并且發(fā)現(xiàn)原來兒子是想讓我陪著他,而不一定是讀一本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