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魚河在大規模清淤,昨天下地路過時發現因為清淤那座存在了幾十年的老橋被拆除了。原本橫跨在東魚河上的老橋已經化為南北兩堆建筑廢料。老橋的使命至此算是徹底完成了。老橋的正式名稱我不清楚,老橋是相對而言的,正如沒有黑就無所謂白,橋之所以被稱為老橋,是因為差不多十年前在老橋東邊修建了一座更加寬闊高大的新橋。
因這座老橋位于肖云集正南,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南來北往都要從此經過,趕集、上學,我也記不清從這座橋上走過多少次,因而這座老橋自然而然的和我很多舊時的記憶聯系在一起。老橋修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橋面較窄,隨著時間的發展,老橋顯得越來越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交通擁堵時常發生。平時的擁堵還沒什么,年關趕集時的擁堵可謂壯觀。現在依然清晰的記得,每到年關趕集的時候,老橋上密密麻麻的人擁擠在一起,其間還夾雜著大大小小各種車輛,從上午十一點能堵到下午四五點,老橋在這時候儼然成了一座人橋。經歷過擁堵的人應該有體會,擁堵并不可拍,可怕的是擁堵的人群把路堵死了,一點兒也動彈不得。只要人群還運動著,哪怕運動的再慢也能過去,可一旦堵死了就回天無力了。記得有次和堂哥一起趕年集賣羊,回家的時候在橋頭堵了一個小時左右基本上沒前進幾步,兩手空空的都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過去,我和堂哥牽著羊就可想而知了。最后我們倆決定從東邊四五里外的另外一座橋上繞道回家。后來事實證明繞道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
2010年左右,新橋竣工通車了,寬度大致是老橋的四倍,從這以后再也沒擁堵過。在新橋旁邊,老橋顯得黯然失色,像一位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獨自坐著的耄耋老人。新橋上的熱鬧他經歷過,可現在這熱鬧于他而言就像橋下東流的河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新橋可以通行了,可我每每步行往返時還是喜歡走老橋。老橋上基本沒有車輛經過,對于步行的人來說更加安全,除此之外,老橋也更加安靜,走在上面,心情也不自覺的變得安靜閑適了。更重要的原因是走在低矮的沒有護欄的老橋上,過橋不再是單純的從此經過而已,仿佛有股莫名的引力,你會放慢腳步,看看腳下的河水,望望前面的河堤、樹木以及視線盡頭的落日、云霞。這一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再是書上沒有生命力的一句話。
雖然老橋被打入冷宮,退居二線,可他在一年之中還有幾天熱鬧的時候。那是夏天河里漲水的時候,伴隨著漲水,有時大大小小的魚兒會因為缺氧游到水面上來,這時是捉魚人的狂歡。周圍的村民甚至十幾二十幾里路的愛魚之人也會騎著車帶著各種捕魚工具聚集到河邊、橋上。低矮成了老橋的優勢,每當此時,老橋又煥發了生機,重新感受到了往昔的繁華熱鬧,新橋上的路人因為看熱鬧也會停下腳步。此時的老橋是得意的,新橋上的人沒老橋上的人多,也沒有老橋上的人停留的時間長。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老橋經歷了一個輪回。輪回之后,老橋留下的是為兩岸的人們服務了幾十年的便利,還有他在人們腦海里的回憶。從前,哪里有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