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3公孫丑章句上1-4》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庚辰日,七月廿四,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公孫丑聽老師說,如果老師執掌齊國相印,行王道統天下,易如反掌,覺得是不是自許太過呢?于是問道:
"前面您說管仲、晏子的作為不足效法,現在又說猶如反手,要是這樣,弟子就更加不明白了。像文王那樣的德行,而且活了將近一百歲(九十七歲),時間比管仲的四十多年長多了,然而也只是三分天下,才得其二,他推行的德政,還沒有遍及于天下。直到武王、周公繼承了他的事業,這才大大地推行了王道,九州一統,教化大行。可見,王業成就,絕不簡單,可是,您把這事兒說得那樣容易,照您說,難道文王也不值得效仿了嗎?"
孟子講解說:"文王是奠定了周朝基業的偉人,我怎么敢當。但是,文王的難和我的易,不能抽掉具體條件,單獨拎出"難"和"易"這兩個抽象的概念說事兒。為什么呢?形勢比人強。古今時勢,難易不同。文王剛好碰到推行王道而成就王業的困難時代罷了。原因是什么呢?根基。商朝的根基既久且深。商朝自商湯開創到武丁中興,中間出了六七位賢圣之君,如太甲、太戊、祖乙、盤庚等。天下歸服殷商的時間長,時間長了人心固結,難以遽變。"
《中庸》說:"故至誠無息。無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偉大,其實不是"干大事",而是"干實事",所有的"大事"都是看起來不起眼的"實事"。它就是生活本身,它就在日日為功的平常里,它就在逝者如斯夫的時間里,它就在一萬小時定律的變化里。它因悠遠而博厚、因博厚而高明。所有的偉大,都不是一蹴而就。文王不是因武力比紂王大而功垂后世的,下面孟子的講解將說明,是至誠無息成就了文王的偉大。
孟子講解說:"商朝根基深厚,所以,武丁繼位時,國運雖然衰落,巳經走下坡路了,但是,一加振作,馬上就能重新使諸侯來朝而使天下歸于一統,也像運掌一樣輕松。等到了紂王時代,離武丁中興年代不遠,整個國家的積淀深厚不凡,哪些積淀呢?比如說世臣故家,禮義遺俗,以及前哲的流風,保民的善政等。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都是有才干的賢人,他們團結一心,互相協力,匡救紂王的缺失,輔助紂王治國。綜上諸因加在一起,雖然紂王無道,但是國家不會馬上崩潰,必待日久而后失國。"
文王的成功歷程告訴我們,能干成一件事最基本的要素是壓倒性的時間投入,悠久而后博厚,博厚而后高明。就像文王一樣,活到近一百歲,奮斗一輩子,還要后繼有人才能干成。其次則是修養,不是欺世盜名的修養,而是至誠無息的修養。如果不把這事當成不計得失成敗的日用平常之德,如果是為了成為什么而做,必敗。王莽,初時有周公遺風,禮賢下士,受到上下一致的擁戴,而后期的王莽讓世人和歷史大跌眼鏡。
有詩云: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禮賢下士時。
若是當時身便死,
自古忠佞有誰知。
這首詩告訴我們,如果王莽年輕時短命死掉了,那么,歷史上留傳下來的就不是小丑王莽,而是俊杰王莽了。所以說,人生是不斷調整修正的過程。人生不是一錘定音,而是蓋棺論定。成功的人生靠的不是機巧聰明,靠的是這樣一種態度:立志向善,然后投入壓倒性的時間,然后保持,至誠無息。
而搞垮一個局面,既使八面支撐,眾人鼎力,如果自己作惡,也是限時到期。
所以,不是環境,不是競爭,不是對手,也不是運氣打敗了你,我們也打不敗什么人,都是敗者自敗,而勝者自勝。
所以,我們該做的正道就是進德修業,保證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至于成與不成,看天。這也就是為什么曾國藩反復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道理吧。
接著孟子的講解。孟子講解道:"紂王時代已經是鐵板一塊的一統之勢,沒有一尺國土不是商家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是商家之臣,相比之下,文王只是一個諸侯國君,只憑著方圓百里的國土興起,所以,文王的難是可以理解的。"
人能掌控的是自已,除此以外,還有一半是大勢。若有人叫囂掌控整個兒命運,那是太狂了,自尋煩惱。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