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18,4-8-4,公孫丑章句下8-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乙未日,十月初十,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圣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曰:"然。"
曰:"周公知其終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
"然則圣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一,陳賈想借周公的例子以開解齊王的羞愧之心,他跑到孟子那兒,問孟子:"周公何人也?"周公是怎樣的人?
孟子回答他,是圣人。
陳賈又挖一個坑給孟子:"聽說,周公封武庚于殷,然后指派管叔監視殷人,管叔卻與武庚合謀叛亂,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錯,史書記載,有這回事。
陳賈繼續挖坑兒說,不知道管叔將叛亂,指派他監視殷國,那就是不智了。你既然說周公是圣人,圣人嘛,應該是盡善盡美、沒有過失的;周公卻不能免除用人之過,難道說圣人也有過失嗎?
孟子答道,豈能這樣簡化圣人呢!圣人,遇到天理人情照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安排或許是出了差錯,但也有他不得不這樣做的地方,應當看到他身之所處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當初認定他是王室至親,所以出于愛兄之念,信任他任用他,實不料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然而,周公的過錯,難道不是出于天理人情難比避免的情況嗎?反過來說,如果周公猜疑哥哥,用懷疑和區別之心待之,就不該犯錯了吧?但是,這是圣人之所忍為之事嗎?
二,張居正先生講解說,孟子的話,正合于孔子所說的"觀過知仁",看一個人犯錯,也能知其仁與不仁。正因為周公過于愛、過于厚,才配為圣人啊!
三,這樣的過錯,在所難免。然而,儒家圣賢之道教育我們:志不在免過,志在于仁。
四,有人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周公處理哥哥管叔,不如舜處理哥哥象那樣圓滿,以至于管叔最終發展到惡貫滿盈受誅身死的地步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對比如下:
象的惡是已表現在外的,而他的追求不過是富貴而已,所以,舜能夠掌控并且周全處置。
管叔之惡卻藏在心里,所謂包藏禍心,而且其志其才都不是一個混小子象所能比的。周公又怎么忍心逆探哥哥的禍心而棄之不用呢?這是奸雄邏輯,不是圣人邏輯。圣人邏輯是什么?周公愛兄,就是本著無有不盡的親親之愛。可以說,管叔的事,是圣人的不幸。不幸,只是命運;命運,坦然接受。
這是圣人邏輯:做我該做的,接受已經發生的。
五,我們志于仁,區別于祈福消災。祈福消災目的在于消災;志于仁,仁本身即為目的。仁的動機和結果,不在無災無過,完全在仁本身,所以,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求仁而得仁,何所怨?"
六,對于文過飾非者,孔子說:"見過不改,是為過。"由此可知,圣人,并非完美;人恒過,而后能改;無過不是圣人,有過能改,才是圣人。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