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學? 陳蕾
今天的共讀課程,談的是《終身幼兒園》提出的4P學習法的第一個“P”——項目。雖然米切爾·雷斯尼克沒有很直接地給“項目”下一個定義,但他在文章里做了這樣的描述:
在創客運動的文化中,只是做點事情是不夠的,你需要制造出東西來。根據創客的原則,最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來自當你積極參與設計、建造或創造某樣東西的過程中,即當你通過制造來學習的時候?!浊袪枴だ卓四帷督K身幼兒園》P37
說實話,前幾年我就在互聯網上見過“PBL”,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學習、合作學習等概念更是鋪天蓋地,但到底什么才是“項目式學習”,我也是在探索與思考的路上才理解得越來越清晰的。
在一次關于項目式學習的探討中,王緒溢博士告訴我: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在于學生必須完成一個項目,也就是產出作品,在作品中學生必須以學科知識為內涵,以探索為過程,以協作為形式,以必要技能將內涵、過程與形式轉化成為最終作品。所以這份設計對學生來說,內涵、過程、形式與最終作品為何,以此來判斷它的項目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和朵兒最接近項目式學習的經歷,無疑便是創作動畫作品《小老鼠的防疫戰》。這段學習歷程已經在三篇文字——《創作動畫的魔力(1):跨出第一步》、《創作動畫的魔力(2):一切都在做中學》、《創作動畫的魔力(3):讓智慧與創意涌流》做了詳細記錄,有興趣的伙伴不妨可以自行閱讀。
而我今天想講的故事,也許只能算一個不完全的項目式學習,但我希望自己與正在閱讀的你,都能從故事之中增進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
在故事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就是今天文章標題上的那個問題:8歲孩子策劃的旅行,你敢去嗎?
如果你在2016年7月之前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很肯定地回答你:我不敢。這不是開玩笑嗎?這還是旅行嗎?分分鐘要“爆炸”的吧?
但從那一天開始,我覺得那一趟“折騰”的旅行,見證我們與孩子最好的成長。
時間要倒回2016年6月28日,暑假第一期的拼養拉開序幕。這一次,一共有9個家庭參加了活動。9個孩子中,7個一年級的孩子依然是主力,混入1個幼兒園的弟弟與1個四年級的姐姐。
在活動開始的第一天,我們就和孩子們宣布了最后兩天要去廈門旅行。但要去的幾個地方,只有圖片線索,需要自己去進行查證。至于每天什么時候去,怎么去,先去哪后去哪,一切由他們說了算。孩子們興奮極了,非常激動。
為了能夠更有序的推進行程規劃,我們每天都安排了專門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討論。孩子們分成了三個小分隊,分別是時間安排組、交通線路組與美食組。他們需要在出發之前,完成初步的行程規劃。
在大人眼里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可到了孩子們這兒卻完全不是這樣。我們以為是“頭腦風暴”,集思廣益,結果孩子們卻意見不合,遲遲無法達成共識;我們以為網絡查詢,簡單便捷,結果孩子們卻掉進了茫茫信息,去往錯誤的方向;我們以為……不過,無論怎樣,孩子們以他們的方式設計完成了這次旅行,然后無比期待。
出發前夜,我和妮媽對跟隨前往的爸爸媽媽們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請絕對聽從孩子們的安排,無論出現什么問題,請淡定,耐心等待孩子們的解決方案。但說實話,那時,我的心是隱隱擔憂的。
懷著激動的心情,7月2日我們一行20多人浩浩蕩蕩地開啟了為期2日的廈門之旅。
這一路上磕磕碰碰,孩子們做的攻略受到了各種挑戰。
先來說說美食組。第一天中午入住之后,美食組的馨帶領我們前往曾厝垵的一家美食小店,一路上還和我們介紹著廈門的美食。我們繞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那家小店,有小朋友問是地址錯了嗎?馨又查了查,沒有錯。那怎么沒有這家店呢?原來這家小店早在前一段時間倒閉了。這一下,小朋友們“炸鍋”了?!鞍?,店沒了,那我們中午吃什么???我好餓。”“你們到底有沒有認真查???倒了都不知道?”“現在怎么辦啊?”正午,烈日當空,其他小組的小朋友情緒反應真實,但這也點燃了馨的情緒。馨哭了,哭得很傷心。這一下,其他小朋友才晃過神來,放下抱怨,開始幫忙想辦法?!耙晃覀兊侥且患页园??看起來也不錯,也有你們說的沙茶面?!贝藭r的快速決斷與團結,倒是我沒怎么想到的。我們終于吃上了一頓飽飽的午飯。
這件事對美食組的沖擊應該是不小的。還記得那天下午,剛進廈大不久,苗問我:“我們一會兒會經過芙蓉餐廳嗎?”我有點好奇,但很認真地回答她:“應該會吧。怎么了?”她對我說,我要去看看它晚上開門嗎?幾點開門?如果它不開門,我們現在就可以找好另一個吃完飯的地方。說真的,孩子們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厲害,只是經過了中午事件,就知道要提前做好備案。當經過芙蓉餐廳時,苗飛奔上三樓,然后又飛奔下來,開心地向大家宣布:“芙蓉餐廳晚上有營業,這是我們今晚晚餐的地方哦?!庇浀媚菚r,所有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都為她鼓掌。
接著來說說交通線路組。第一天下午去廈門大學,交通組安排大家乘坐公交車到廈大西門站下車。不一小會兒,車就來了,他們還貼心地讓大家先上了車。到站時,他們還不忘提醒大家下車。一切看似非常順利。廈大西門就在車站旁邊,大家都高興地朝那走。結果沒想到,在門口,我們被保安攔下了:“這個門只能出不能進,游客要從東門進入廈大。”這對交通組無疑是“晴天霹靂”,完全沒有想過還有這樣的規定。那接下來怎么去東門呢?孩子們說,我們打車去吧。我提醒他們:“怎么去,由你們決定。但因為你們的失誤而多花的交通費用,要從你們的集體基金中扣除。”我們的孩子花別人的錢大手大腳,但是要花自己的錢那可就是精打細算。交通組的陽借用媽媽的手機,查詢了從西門到東門的公交線路,發現并不太遠。于是,他們決定選擇乘坐線路最短的公交前往。車來了,沒想到卻是小巴,根本擠不下我們這么多人,這又怎么辦呢?交通組的孩子們說那就分批前往,然后在廈大門口集合。
最后是時間安排組。說實話,有了前兩組的凌亂,時間組不亂都是不可能的了。剛開始時,他們更多是把責任怪到了其他兩個組,都是他們的失誤導致了時間的延遲。但慢慢地,他們學會了相互體諒,一路上時間組都在根據具體情況——天氣、活動、大家的反饋等重新做出每個時段的新安排。
在這段旅程里,孩子們自己設計的旅行攻略被真正的實施,而有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并加以完善。而爸爸媽媽們也令我感動,在烈日之下的耐心等待、不指責,在孩子受挫時候的情緒安撫,這一切都讓孩子們在安全的環境里不斷地挑戰自己。
每一次拼養活動,延時最長的都是最后一場總結分享會。那一次的分享會里,孩子們自己總結:應該如何設計旅行規劃?要注意哪些問題?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該如何解決?等等。這樣的行動、這樣的思考,會給孩子們的童年留下不一樣的印記,正如皮亞杰所說:孩子會通過于人和周圍事物的日?;樱e極地建構知識。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可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項目式學習,因為沒有產出作品,也沒有真正的學科目標,可能更像一場實踐活動。但我又覺得它是一個“項目”,因為它也在制造——孩子們在設計與實踐旅行規劃的過程中,調用了學過知識、能力、品質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新問題。
下一次,我們可以換一座城市,到時我會讓它通往真正的“項目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