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管子視野”,就是中國成語中的“管窺之見”。
資源稀缺是一把雙刃劍。
首先它有好的一面:沒錢的時候,你會對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沒時間的時候,你會分外集中精力,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寫完一整篇畢業(yè)論文的人,大概知道我說的是什么。
然而,“集中注意力”這枚硬幣的另一面,就是“管子視野”。因為把精力都focus在眼下的任務,一個人就會缺乏長遠規(guī)劃,對周遭環(huán)境置若罔聞。
這,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
為什么窮人思維的人寧愿花好多時間貨比三家,也不愿把時間花在提升自我、投資自我上?
為什么說越是卓越的人士,越是擁有遠見,別人還在因眼前利益汲汲營營的時候,Ta已經在以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目標而奮斗?
也許并不僅僅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貧富現狀,而也有可能是貧富現狀決定了思維方式。
【人的心智有“帶寬”,會影響情緒和智商 】
如果網絡上的計算機及任務過多,網速就會變慢;如果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車過多,道路就會堵塞。
我們的心智也一樣。
有一種時間管理的理念,是讓大大小小的事件把自己的時間全部填滿,然而這就像公路的每一寸面積都塞滿了車一樣,并不能提高反而會降低運行效率。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其實挺喜歡下廚的,在廚房偷得浮生半日,著實是樂事一樁。然而,當我有很多其他事情沒有做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焦灼感,無法好好投入到下廚這件事當中,做出的菜很可能會大失水準,甚至衰到切到自己的手。
說到每天拿美容神器按摩臉這件事,并不是擠不出這五分鐘,而是當你心智被其他東西占據的時候,你根本無力去進行這個哪怕很小的堅持。
雜事淤積的人,也做不了合格的家長。原本需要氣定神閑的親子時光,本就需要占據大量的帶寬,而其他事情早已使你的心智不堪重負。
這也解釋了那個最近被反復提及的宿命論:“寒門難出貴子。”為什么有錢有閑的富二代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的帶寬更寬敞。
【稀缺造成權衡,權衡會降低效率】
這個道理也很好理解,因為資源稀缺,你無法把每一分錢、每一分鐘掰成兩半花,所以只好進行選擇。
只有一百塊錢的時候,你買了價值一百塊的A,就無法買價值一百塊的B。
只有兩小時,你選擇寫一份重要的報告,就無法再選擇與一個重要的人吃飯。
而在做選擇、進行權衡與掙扎的過程,將產生大大的能耗,讓你還未獲得就已心力交瘁,仿佛置身陷阱,身不由己。
說到這里,不知道有沒有讓你憶起那種稀缺的感覺呢?
至少在我自己這里,稀缺感常常如影隨形。
我當然不是貧困線以下的窮人,也不是什么日理萬機的大忙人,但要知道的是,稀缺是一種心理,它未必和你金錢、時間的絕對值呈現正比。
既然是心理問題,那么就應該有方法緩解。
我們該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感?
我自己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01: 創(chuàng)造“余閑”
也就是說,為了你的心智帶寬暢通,必須要永遠保留一個閑置的空間。
說人話,就是要給自己安排一定的空閑時間,以及養(yǎng)成存款的習慣。
這兩件事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以防萬一。
駱駝是如何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的?
就是當你已經像救火隊員一樣趕著撲滅眼前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時,又冒出一樁必須立即處理的突發(fā)事件。
就是當你把錢都花到快見底的時候,又突然出現一筆必須的緊急開銷。
然后你的時間負債或資產負債,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所以,閑著不是為了懶惰,存錢也不是葛朗臺吝嗇鬼,而是給你的人生建立緩沖帶!
02: 節(jié)約帶寬
既然創(chuàng)造余閑是開源,節(jié)約帶寬就是節(jié)流了。
不得不承認,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可利用時間或金錢是有限的,你再擠時間休息或存錢也是有限的。
因此這時,你必須做出這樣一些理性的舉動。
在時間管理方面,盡量不讓自己同時進行多項需要牽扯大量精力的任務處理,尊重任務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
還有就是可以雞賊一點,尋求一些低投入高產出、高性價比的任務完成方式。比如我深知現階段的自己無暇靠一己之力建構某些知識體系,所以我會去買一些音頻課程(如得到APP上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每天用五分鐘就能給你說明白一個商業(yè)原理)、聽書等。
在理財方面,就是不要去進行與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高消費。
現在消費主義甚囂塵上,意見領袖們舉旗高喊“能力以內買最好的”,然而,很多人只聽后半句,只做到了買最好的,卻忽略了能力以內。
這就造成了什么現象呢?月入五千覺得自己是個窮人,月入一萬覺得自己是個窮人,月入兩三萬、四五萬的還覺得自己是個窮人。
因為大家總是想去吃那個需要踮著腳才能夠到的果子,正所謂欲壑難填,因此每個人在他自己的消費水平線上,都陷入了稀缺狀態(tài)。
無怪乎松浦彌太郎說,正常收入的人在這世上消費,是不會不夠的,如果你依然覺得不夠,那就是得了病,“不夠的病”。
03: 在資源充沛時做決策和規(guī)劃
要警惕管子視野,就不要在稀缺狀態(tài)下做決策。
因此要把決策時間提前,在資源充沛的時候進行。比如當你有空的時候,來進行年度規(guī)劃;當你有錢的時候,來進行長遠投資。
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個習慣就是“要事第一”。就是要把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放在最首要處理的位置,不要讓它發(fā)展為重要而又緊急的事,火燒眉毛。
推導到這里,就是在有時間、有資源的時候,就立即著手去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
例如正好一筆資金進賬的時候,去購買理財產品、買保險、報考一些價格較貴的證書或課程;例如隨時把代辦事項寫進筆記本,并列明重要等級,在有時間時優(yōu)先處理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同時,要利用帶寬的波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
比如一天中帶寬最寬的上午,就是適合做一些較為繁重的腦力勞動;而帶寬較小的下午,就適合與人進行會議、回復郵件等。
04: 減少讓自己權衡的機會
權衡會增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導致不堪重負。在這一點上,我做得不算好。
作為一個重度剁手狂,我簡直是每天都在權衡,要不要買這個,要不要買那個,浪費了大量時間在刷淘寶上面,其實是刷淘寶如山倒,下單如抽絲(好啦好啦并沒有僅僅如抽絲)。
等時間白白流逝后我那個悔恨啊!有這刷淘寶的時間多讀幾頁書、多做幾個深蹲也好啊!
所以我覺得必須建立一個機制,讓自己沒有權衡的機會。
比如我現在為我自己的每月的花費設置了一個熔斷機制。在某項支出上超過了某個既定的數額,我就再也不在淘寶上看此類物品。
時間管理上也是,要給自己適當設置一些“默認選擇”。就像基督徒的安息日就是用來不工作的,那么對我來說周末就是用來帶娃的;無人約飯的中午就是用來健身的。不需要權衡,也就感受不到時間的稀缺,活得會更加心安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