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跟紅顔親切會晤并且友好交談,氣氛詳和之下,我說到“身邊總是有那么多我很喜歡的好女人。只是她們那么的好,居然還肯喜歡我這樣的人……心下慚愧。”對方鼻孔里哼了一聲:“不喜歡你的還沒等靠近,你早跑開了。”
這毛病其實叫怯場,得治。
被rose拉去參加一個沙龍,發現人人看起來都挺安詳和藹,就我毛病多,極度怯場防御過度找不著時空感思維焦慮種種……我發現自己咋就那么不能適應人多的場合呢。
天知道我是有多怯場。在豬老大隊伍里呆了十多年,仍然巴不得能隱形才好,他的包容反而營造了某種舒適區讓我得以假裝在積極工作。這次出于自我探索逼著主動向不熟悉的人開口,事實證明怯場這種防御機制還是有其道理的,也是多年機體運作的選擇性結果。過于坦率對于不同性格的人,有時就象新兵蛋子手里的槍,一不小心子彈就脫靶,傷及無辜自己還一臉懵圈。
一般來說,遇到對方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表現有別于自己,人有時會產生好奇與探索,甚至投射性攻擊,這是群居動物競爭關系帶來的反應。能否主動接納、理解、或者探索他人言行背后的想法和善意,顯然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背景。通常人們眼睛都朝外看,顧不上回頭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在較少包容意愿、接納及信任的文化背景下,無論你采取何種社交方式,防御與阻抗都無處不在。基于此,怯場這毛病就好像人自己的影子,有時候有,有時立馬不存在。其作用是主動規避風險,對某種環境保持警惕。這種隱藏自我的防御功能,一定程度上是人類走出叢林后形成防范意識的標志。所以這本事要是一點沒有才麻煩了。而在中國儒家教育背景下更是多數人早年的強化性習得,乃居家旅行必備良技,想不想要都得會那么點兒。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會產生鏡像關系。你所不接納對方的某個部分,很可能正是導致不愿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而產生投射的那一部分。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與對方無關。
rose有一顆天使的心,即使那么忙,還是默默關注守護著我。有些姊妹象她一樣,也不多話,只是不時會突然彼此想起,幾個字的問候里寫滿惦念。有些則和我一樣要么不說,要么每回見面都象失散多年的親人,非把嗓子說啞不可。有些則有機會就粘一塊兒膩上,抹都抹不開。昨兒一早天沒亮,微信就叮的一聲,麗萍和我又不約而同想起了對方,于是照常跑去相見。象征性打了會兒球,看天色快要下雨,就把先生從北京背回來的禮物裝好一大袋讓我背回家。晚上睡前發來信息,說被雨騙了沒下,可惜沒能一起去吃我喜歡的豆漿油條和好好說個話。
讓我說啥好。回家數算一下,就發現所得的早己勝于所缺的。所愛的你,只恨不能一個個都娶回了家,永遠不分開才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無懼邪惡險阻,只因與你同行。
“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壹書 4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