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昨晚寫的日記《選擇相信,決定愛》分享給大學室友群“永遠的501”姐妹們看,二姐發表了一些感嘆,六妹表達了她的疑問,因為這兩位姐妹畢業之后就去了外省,相對來說“談情說愛”得比較少。二姐說我愛得這么理性,換做她是做不到的。六妹問我的婚姻怎么了?她不知道六年前我是被逼婚的,無可奈何的嫁給了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甚至嫌棄至極的人(易先生現在看到我這樣說,應該不會受內傷了)。
在群里跟她們聊了一會兒,確認了文中說的就是我自己,并且我們現在過得挺幸福踏實的,至少大多數時候是。老大后來回復說我悟到了生活的真諦。謝謝姐妹們的關心與祝福。
今天給易先生打電話,得知昨晚女兒在奶奶家是跟堂哥堂姐睡一床的,他們玩得很開心,睡得很香。突然覺得孩子又長大了,越來越可以安心的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去建立自己的交際圈了。回想起我和女兒的成長改變,真的很感恩!我確信,我們都建立起安全感了。
翻開手機便簽,看到去年5月份的幾篇記錄。
我想跟女兒表達的是,我無條件的愛她。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她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心理學家指出,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感到孤獨、被遺忘、被拋棄、對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仇恨、敵視的態度,有悲觀傾向,表現出強迫性內省傾向、病態自責、自我過敏等等。
相反,那些內心擁有足夠安全感的人會自覺自己被人喜歡、被人接受,與人交往時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溫暖和熱情,對他人抱有信任、寬容、友好的態度,有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夠堅定、積極地面對人生。
充足的安全感,對于孩子社會化、人際關系等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
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是跟父母功能的發揮緊密相連的。
首先,他需要得到父母的重視。
如果孩子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出現問題,表現出來的就是占有欲強,愛妒忌,他會不斷尋覓那個能夠將自己看作最重要,能夠最大程度,甚至是無條件接納自己的人。
以上兩封道歉信,是去年我寫給女兒和易先生的,那時候寫出來其實還是有些別扭,且是套用模板寫的,但是真的很管用,至少從我自身來說是一份宣言,一份承諾,更是一次突破。不過,能如此突破,《與自己和解》很重要。
繼續說說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要允許孩子跟自己分離,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父母站在一個不遠不近的地方。
孩子想要幫助的時候,上前給予幫助;孩子想要自己嘗試,自己做事情的時候,父母就不要插手,站在一旁關注就可以了。
最后,是積極地評價自己的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建立,但是由于人生經驗的匱乏,精神成長的不足,孩子在自我認知和評價方面非常依賴他人,十分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認同。其中,作為社會和責任的代表的父親,他對孩子的評價尤為重要。
這時候,對于父親最大的考驗,莫過于接納孩子不同于自己的能力。
這一點,易先生做得很好。我得向他學習。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被看做是倆人生命的延續,由于遺傳,孩子身上會有父母的影子,但是孩子也是獨立的生命體,他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父母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習慣,尤其是有所成就的優秀的父母,自然地希望孩子能夠像自己一樣。
當然也有相反的,那些懷才不遇、自我認同缺乏的父母,就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這樣,這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后果同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這些都是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獨特性,甚至是不敬畏生命的表現。《你很特別》這個繪本,我隔一段時間都要給女兒讀一遍。
但是若沒有愛,安全感就無從建立。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要付出無條件的愛,需要先接受到那個更大的更無私的愛。所以,在愛里,才沒有懼怕。
父母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是這樣,我們成人在家庭、職場及社會關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內心平靜安穩,有足夠的安全感,就不會孤獨、恐懼、焦慮、悲觀消極等等。而這種安全感來自家庭成員、工作單位、社會各方面的愛和關懷,越是被愛越有安全感,越有安全感越能感受到愛,良性循環。
如果很不幸,你沒有先感受到被愛,那么請去找愿意付出愛的那位,或者你先無條件付出愛。要相信,這世上總會有不求回報白白賜予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