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日我的一個好友小雪,帶我去見了她最近剛裝修好的學區房。
小區的環境和物業,都是質量都是杠杠的,最重要的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都在這個小區附近。
嘖嘖,真是土豪金啊!我流露出無比羨慕的神情。
小雪卻丟給我一個哀怨的眼神:“這還不是為了我家那個小祖宗,他除了不愛看書不愛學習,其余的樣樣精通。明年就該幼升小了,就他那樣的狀態都急死我了,為了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只好買下了這個學區房。”
好友小雪口中的小祖宗指的是她那個今年正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其實是挺聰明的一個孩子,手機和ipid比我們玩的還溜,有一次我老公的游戲有一關打了好久都沒有打過去,她兒子愣是一次就給通關了。
這么聰明伶俐的孩子,卻有著皺巴巴的作業本,里面寫的字亂糟糟的。我有時候都會懷疑如此糟糕的作業本不是他的。
小雪帶著我在她家里參觀了一圈,里面的豪華裝飾讓我嘆為觀止,竟然奢侈的專門布置了一件打麻將的屋,但是我卻找不到一間書房。
我對他說,你們家孩子馬上上小學了,怎么沒看見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書房呢?
小雪的回答,讓我頓時蒙圈了。
這么小的小孩需要什么書房,他們無非就是放學回來,留點作業,寫完了不就行了嘛!
對于他這個說法,我不敢茍同,看著她沉浸在喬遷新居的喜悅里,礙于面子我把接下來逆耳的忠言生生的憋了回去。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家長,以為用最貴的錢,買最昂貴的學區房,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市面上好多培訓機構或者家長,都在叫囂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你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以身作則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里的一件小小的書房抵得過一套昂貴的學區房。
學校可以提升孩子的教育,但是不能起決定作用。學區房只不過是父母感覺對孩子教育失敗后投機取巧的彌補而已,為的只是自己的心安理得。
真正有效的教育從來沒有什么捷徑可以走,也沒有點石成金的技巧,它是一段言傳身教的過程。
猶如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02
我家兒子今年快四周歲了,雖然年紀小卻有很好的閱讀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前自己去自己的小書架上找三本書讓我讀給他聽。
這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一個做媽媽的都自愧不如。
就連我那事事都要求做到完美的媽媽都夸我給兒子培養了一個好喜歡。
其實我哪有特意的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只不過是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就為他準備了一個書架,里面斷斷續續的買來各種各樣的書。
晚上陪睡的時候,我會拿本兒子最喜歡聽的故事書為他講解。白天的時候當兒子玩玩具的時候我就會坐在他旁邊看書,每每這個時候兒子也會自己那本圖畫書坐在我身邊津津有味的看著。
看似不起眼的閱讀習慣,在我兒子身上卻起了一系列的好的作用。
他在書中學會了講衛生,懂禮貌,學會了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如今兒子入園快三個月了深得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歡。
從小就特別羨慕那些“書香門第”的孩子,感覺他們身上的書香氣息令他們有著特別高雅的氣質。
所以盡管我不能給我的兒子買貴的學區房,我家也不是什么“書香門第”,但是我可以給孩子一個書房,可以給孩子一個“書香”的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篇章,描繪了孩子的底色。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權重分配中,家庭的權重遠超學校。有一個健全、溫暖、價值觀和審美能力有保障的家庭,那么孩子的人格教育就有了保證。
烏克蘭有個叫馬卡連柯的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3
還記得電視劇《虎媽貓爸》里面趙薇飾演的畢勝男為了讓女兒上重點小學不惜賣掉舒適的大房子去買一棟蝸居的學區房,為了學區房幾乎著了魔。
這種愛孩子的心無可厚非,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卻不讓人贊同。
看后來的劇情發展,雖然借助了學區房的優勢順利的進入了重點小學,然而女兒卻因為學習的壓力還有她的教育方式患上了心里疾病。
藝術源于生活,電視劇情反應了當下一大批做父母的心里:買個學區房,孩子就可以成材了。
可是反觀一些成功的人士在學生時代時,他們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學區房為何物。
金庸從小沒有學區房,沒有好的學校,但是他有三間書房。
他成長,卻詮釋了書香門第的真正含義。
他的父親,每次送給他的禮物是一本一本的書。父親母親也都喜歡看書。
他們沒有給給金庸一個學區房,但是能說因此他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了嗎。
答案肯定是沒有的,相反那一本本書,那幾件書房卻成就了現在的金庸。
雖然金庸生活的年代離我們很久遠,道理還是相通的。
你昂貴的學區房里一張帶字的紙片都找不到,你還妄想孩子會喜歡閱讀,會教育出好孩子嗎!
其實最好的學區房其實一點都不貴。我們人人都買得起。最好學區房,就是自家的書房。最好的教育不是學校和父母的教育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