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百度給出的定義是:廣義指靠近學校區域范圍內的房屋;狹義指在指定區域內購房,其購房者本人的子女可就讀區、市、省級的重點小學或中學。
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原則,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對學區房都是充滿著無限的向往,有條件的肯定是毫不猶豫的早早就為孩子準備好學區房,沒條件的創造條件想方設法哪怕身背巨額貸款也要為孩子搞套學區房,我身邊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事例一:朋友的兒子才兩歲,老公就在四處打聽學區房,并聲稱非某某小學(本市排名第一的小學)不上,而朋友堅持就近入學的原則,因為她自己就是老公口中的某某小學畢業的,她覺得那所學校的老師簡直是非人類,作業特別多,她小時候真的是寫作業寫到哭,不想孩子跟她一樣,童年活在作業的陰影之中。小兩口為了孩子擇校一事吵了N次,老公還是初衷不改意志堅定地尋找學區房。
事例二:我的表弟研究生畢業后在某二線城市成家立業了,叔叔嬸嬸掏出多年積蓄,節衣縮食為兒子在工作所在地買了套房。本以為圓滿完成任務,可以輕松安享晚年了,沒想到兒子兒媳為了孩子能上省級重點小學,執意要買學區房。二線城市的學區房價格令人咋舌,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所能輕松承受的,所以他們希望爺爺奶奶能伸出援助之手。可是老兩口為了兒子結婚買房已是傾盡所有,再無購房能力,但為了孫子的教育大計,臨近退休的老兩口,不得已賣了自己的住房,給孫子的學區房付了首付。
事例三:我的一位朋友,這些年可謂是“孟母三遷”的現代版,孩子剛剛一歲,便賣掉了婚房,在某公辦幼兒園附近買了房,等孩子上幼兒園大班時,又在重點小學附近買了房,如今,孩子四年級,她又在籌謀著在某重點初中附近買房。我問她這些年買房賣房再買房,如此幾番折騰累不累?她答:當然累了,但我覺得很值,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這么大,我們家沒有顯赫的背景,孩子沒有爹媽可拼,我們只能盡己所能,讓她上個好的學校,不落在起點上,這樣才能心安。
初聽到這些消息時,真是覺得好心酸,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孩子能夠接受優質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可謂是傾心竭力,甚至不惜拉上老一輩們共同奉獻。一些好學區附近的房價為啥寸土寸金,這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功不可沒。
曾經有媒體報到過,一間位于北京西城區面積僅11.4平方米的老舊房子居然賣出了530萬元的天價,原因就在于它是學區房。學區房成了天價房,成了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也因此成了中國教育的一大獨特現象。
好的學校,意味著硬件設施配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這也是吸引家長趨之若鶩的關鍵因素。殊不知,有了學區房,孩子進了重點學校,并不意味著就是給孩子上了雙重保險,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坐等重點高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如果家庭教育沒跟上,孩子沒有一個優質的學習氛圍,再加上父母從小沒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上了最好的小學初中,也未必就能一路高歌,如愿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
身邊有個熟人,夫婦二人經營著一家超市,因他們頗具經營頭腦,為人爽直,生意一直不錯。經濟寬裕了,便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圓他未竟的大學夢。因此,在孩子上幼兒園時,便早早買好了重點小學和中學的學區房。
然而,這位仁兄以為將孩子送進了重點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平時對孩子的學習幾乎不聞不問,夫婦二人空閑時間都熱衷于搓麻將,常常約上幾位麻友在家開戰。孩子在麻將聲中度過了小學和初中階段,成績一直不理想,初中畢業未能考上普高,分數只夠上五年制職專。熟人怒其兒子不爭,吼著兒子:花那么多錢給你買學區房,將你送進最好的小學和初中,你就回報我這樣的成績?兒子也不甘示弱的回擊他:你們平時只顧自己打麻將玩,把家里搞得像棋牌室,亂糟糟的,我怎么能安心學習?
好的學校有差生,普通學校也有優秀的學生。我有個好朋友,孩子雖然上的是普通學校,但成績很優秀,相比同齡的孩子,知識儲備量非常豐富,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讀了很多名著,作文寫得如行云流水,非常美。多次參加省市級的各項比賽,均拿到了不錯的名次,成功PK掉了不少重點小學的學生。
孩子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這跟她的家庭學習氛圍有關。每天晚飯后,一家三口的活動范圍就在書房內。爸爸練書法,媽媽看書,孩子寫作業,作業寫完后,課外閱讀,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知識視野非常開闊,孩子曾經在一篇獲獎作文中就寫過這樣的話:我愛我的家,家里始終彌漫著一股香氣,廚房里的飯香,書房里的書香。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與其傾家蕩產購買天價學區房,不如量力而為,多花點時間打造好你家的書房,為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成長學習環境和氛圍,讓書房的書香沐浴著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