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飲酒
魏晉 ·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不見酒和樽,唯見趣與醉。暮色山中,更見山氣日夕佳,未見飛鳥相與還,但吾心已有歸處。愿覓一所在,搭一座結廬,結人世塵緣。
少年荒唐,不信鬼怪神魂,夜路而不恐;成年執念,混跡于世俗,求名利而不得;中年方知學,欲識儒釋道,偏執于儒,迷先哲世論與絕學,爭辯論之高下,恐失之原則正統,卻不得見諒他人。識得發展之道,卻失于存在之認識。知所存在,方得寬容之胸懷。執念之下,世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知之存在,當與過往當下周遭人事有所和解。私下有心識,儒家,治世之大道也;釋家,萬民之心需;道家,自然世事之理也。古往今來,有所爭執,亦有所包容。爭執源于公私之辯識,世人多念于公,而諱于私,知公理之當行,而容不得他人之私。《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荀子又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更有慎獨之說。“修身”“為己”“慎其獨”不可以說非私也。然此之私非營私舞弊損人利己之私也。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后漢書》:“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此之謂教也,兼容兼濟,互補之道也。亦可見,容私非無所裨益,容私亦為和之道也,天下之大公也。
登山之高,方見視之遠、視之闊。非吾之變也,山之助也。陶公結廬于人境,大隱而非避于世,地自偏而心有遠,不念夕陽日將盡,唯見飛鳥相與歸。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