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事,一個大孩子,一個小孩子,面對僅有的兩個水果要分。我們通常的做法是跟大孩子說:“把大的給弟弟(妹妹)吧,他(她)小,你要讓著他(她),你有沒有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啊……?”
好的,讓我們來復習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笔紫?,孔融是弟弟,每次都拿小的,只是因為覺得應該(法)取小的;其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選擇權首先在孔融手里,他拿小的是源自他的自由意志。
那么,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通常的做法,錯誤有三點:一、我們忽略了大孩子的需求,大孩子想要哪個呢?第二、我們看似有規則,但是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弟弟小為什么就要吃大的呢?第三、我們剝奪了大孩子的選擇權,我們并沒有把水果交給大孩子去決定,只是靠大人的道德綁架宣布了結果,于是大孩子成了弱者。
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遇見大量的這樣的事,老實就會受欺負。所以當奔馳車主坐在引擎蓋上哭訴,爭取到了自己該得的利益時,我們覺得無比的痛快。因為我們被壓抑地太久了。
我們經常因為不愿意去爭,被蠻橫不講理的剝奪了該有的權利,然后有貌似公正的權威出來問我們(或者我們貌似公正地出來問孩子):他做的不對,你覺得該怎么處理呢?
拜托,他(她)之所以受委屈,就是因為他(她)老實、善良,或者不善于表達好不好?這樣的問法其實就是對于蠻橫不講理者的包庇。作為一個權威,無論是領導還是家長,我們既然能這樣問,其實對于是非是有判斷的,但是出于種種原因,不能堅持公正。于是,我們拿出一顆糖,給受了委屈的人說:給你顆糖,別哭了,我一會打他。
我們就是這樣被騙著長大的,于是我們內心積壓了許多的委屈,因為我們想要的那個大水果始終沒有得到。一顆糖代替不了得到該得的水果的公正。我們在長大后還會被灌入各種雞湯:遠離垃圾人啊,不跟他一般見識啊。真正的需求永遠不被正視,違規者被縱容就是對遵守規則者的欺凌,我們在有意無意間傷害了公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五種需要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高一級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是內心真正需要的。而我們往往并不重視,總是覺得給予物質的需求就是對這個人足夠好了。你受委屈了,我給你顆糖。你受委屈了,我多給你錢。而對于尊重,往往沒有實際的行動。
這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華為說:不讓雷鋒吃虧。
這才是我們對于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最大的尊重。道歉有時候真的沒有用,當他(她)得不到想要的公正,你給他的棒棒糖只能讓他(她)心涼,因為你破壞了規則。就像一個人殺了人,警察當場說他是個神經病,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了。受害者家屬即使真的不計較,心里也是失望的。
所以,如果我們是權威,請關注受委屈者的需求,遵循應有的規則,而不進行道德綁架。因為,這個時候,雖然處理的是一件事,別人看到的卻是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
如果我們是受委屈的那一個,請堅持你遵循的規則,讓自己得到應有的尊重,而不是那支不甜不淡的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