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愛情”???--漫漫相親路之《非誠勿擾》

?花一開就相愛吧?

《非誠勿擾》首期始于2010年1月15日。之前看這類節目,也不過是拿遙控器換臺時碰巧看到然后跟著看過一兩期。那時懵懂,對婚宴嫁娶并無太多興致,看熱鬧似的走馬觀花,看完也就罷了,沒有太多感覺。

最近對孟非特別感興趣。先是他在《金星秀》里表現出的睿智談吐使我對其人產生了深入了解的念想,隨后讀到他的自傳《隨遇而安》覺得頗為寫實,文筆也很生動,為更好地呈現他的人物形象,便想到去看看使他一舉成名的《非誠勿擾》。

在播放器里搜索《非誠勿擾》,令我訝然的是搜索引擎里出現的是這個節目17年的最近一期,也就是說,從10年到17年,該節目竟持續播出了七年之久而且仍將持續下去。沒有兩把刷子是不會有持續捧場的觀眾和人氣的吧。索性不再思考,直接點開了最新一期。

“有請主持人,孟非!”西裝革履的孟爺爺先行出場,和嘉賓稍作寒暄之后就進入正題。男嘉賓“從天而降”,“由下而上”、先腿后臉的出場順序給女嘉賓以及眾人留下期許的空間。有帥氣的男嘉賓一出場便會博得女嘉賓的一聲驚呼,毫不掩飾的激動和主動的寒暄讓人深感顏值的重要性。仍舊是一樣的“套路”,雖然時隔多年,節目的環節設置還是保留了下來,縱使多年未看,也還是迅速喚起了記憶,馬上熟悉了規則。

先是“女生特權”經過了“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這三個環節,若還有女嘉賓為男嘉賓留燈,則此時才進入男生特權,由男生在心動女生和留燈女生之間選擇去留(有時這可能會是同一人,但幾率較小)。

這么看來確實是遵循了“女士優先”的原則,女嘉賓心里都給自己潛藏了一個理想對象,身材、身高、家境、戀愛經歷,一個個排查,稍有不符就果斷滅燈。

看著看著我就開始不解,話說雖然同樣身為女生,我卻讀不懂女嘉賓的心思:明明前兩輪都好好的,一到第三個環節大家就開始“啪啪啪”滅燈,看的人好不尷尬,準備的VCR還沒播完,燈已滅得一盞不剩,男嘉賓只能在陳奕迅“淘汰”的旋律里遺憾退場。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吧,只能是這樣。

24位女生一進場我腦子里就自動彈出一個詞--Amazing!好多女生也就才二十二三歲就已經開始走相親這條“捷徑”,而且還是這樣一個大型相親節目。和早些年不同的是男生女生的質量都有所提高,更有甚者一場里所有的女生學歷都是碩士及以上。

也有大齡的女生。最大可能是34歲,據本人說是因為父母從小就教育上學期間不要談戀愛,以至于讀到了博士、未曾和男生相戀就已經步入了一旦開始就需要談婚論嫁的尷尬年齡,甚至都要趕不上婚嫁的末班車。

看了兩期我也看出個大概,相親相親,但其實也并非對等,或許男生有心,但若女生無意,燈一滅,就算感天動地旁觀者看得恨鐵不成鋼也別無他法,只能灰溜溜離開。而女生又是苛刻的,大家似乎不是奔著戀愛去的,而是直指婚姻,每個人年齡不論大小,都想要一個帥氣多金的完美情人。男生要事業有成,要專一,要帥氣,要家庭結構簡單,女生要溫柔體貼,要善良,要美麗,要落落大方。每個人都不愿等,都奢求一蹴而就的“愛情”,不如說是關系吧,家庭關系。

我看到一開始被留了好多燈的男嘉賓在最后一個VCR里他媽媽提到一句“他是兩兄弟中比較堅毅的哥哥”一句話后,全場十幾盞燈幾秒內相繼落得只剩三盞。值得回味。還有一個男生說起自己六年前因年輕時不懂事辜負了一個女孩后,出現的情境和上述情況別無二致。人們的刻板印象在這里就表現得尤為明顯,似乎一開始就不能做錯,做錯了就不可原諒,像塊烙刻在骨子里的標簽,窮其一生不可磨滅。

還真有一個帥氣多金的男生,33歲,事業有成,在選擇女生的時候看得不是大多數男生選擇的“素顏照”,而是出國經歷,最后他牽手成功的是一位和自己同樣優秀的干凈利落的女生。

所以灰姑娘還是不要一直幻想著王子的眷顧,要知道,王子眼里只有公主。

這種相親節目我也不知道該做何評判,男生女生的資料都是主觀的,感情經歷也由自己交代,僅憑幾段VCR怎么判斷真假?而人品、性格、是否適合自己這些因素不經過長時間接觸又怎能妄下定論?

不知道參加過《非誠勿擾》且牽手成功的男女嘉賓有多少走到了一起,總覺得這樣的緣分說起來未免太過牽強。像薛之謙歌里唱著的“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在表演,像情感節目里的嘉賓任人挑選”,什么時候我們倉促到連對的人都不愿等,僅憑一檔節目就可以托付終身?

縱使節目里有替男女雙方考慮的“孟爺爺”,有充當紅娘和調解員的特約嘉賓,可這說到底也不過是中國式相親的地域擴大化表現,而節目經久不衰的原因可能是相親近些年越來越普遍且深入人心所致。

相親高效,它能在短時間內結合男女雙方的條件迅速配對,而《非誠勿擾》跨地區、跨國界,實現了資源的充分整合,便于男女雙方從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話又說回來了,有多少人最后嫁給了愛情?非誠勿擾,那“誠”指的是什么?什么才算作“誠”?他抱著一顆真心來了算“誠”,可最后打敗他的不是他沒有誠心,只是他家里有兩個孩子而他是哥哥,他曾經辜負過女生他可能重犯,他是科學家可能古板,他……

有的切實存在,有的來自臆想。可它們都無關愛情。

童話里的故事很難在現實上演,沒有水晶鞋的灰姑娘終究還是灰頭土臉的仆從,內斂的男生不善表達好酒也怕巷子深。

大家越來越不愿浪費時間,或許是耗不起,也許是受過傷,每個人都一點一點縮回自己的殼子,放棄了所有幻想來接受這憑空出現的感情,這個絲毫不了解的陌生人。

奇怪的感覺。

也難怪,“熱心的”親戚審訊犯人似的一見面就一通問,家里也不停逼婚,工作太忙沒時間認識異性更別提約會,好多姑娘學歷越高眼光也越高,中國本來性別比就失衡,啊……

尷尬的時代,尷尬的我們。在生存的重壓下好多人已然壓縮了生活質量,甚至放棄了對愛的追尋。真是可惜。雖然仍舊年幼、仍舊懷抱理想主義,我還是想拿愛玲的話做個結尾: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的等著你, 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 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