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五午后,突然心血來潮想為周末的到來準備一點精神食糧,剛好手機里的某公眾號新推送了一期內容,極力推薦一本“愿意安利一輩子”的書,于是我不假思索地決定下班就去新華書店把該書買回家。
? ?是的,這本書就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她憑借這本書奪得2014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
? ?我連續讀了兩遍《無聲告白》,心情始終無比沉重,跟整本書講述的故事一樣壓抑,也忍不住嘆息,就像書的封面上揭示的核心思想一樣,嘆息“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本書用一個悲劇總結出了這樣一句話,而類似的悲劇在我們生活中何嘗鮮見呢!
?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一個黃皮膚的華裔男人與一個白皮膚的美國女人因緣際會地結合了,但是,他們一個拼命地想洗刷掉身上與眾不同的特色,以便融入大熔爐的生活,一個卻拼命地想擺脫性別的桎梏,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出類拔萃的女人。正是這種對“與眾不同”所持的不同態度為后來的悲劇扎下了禍根,更為嚴重的是,他們還缺乏最真誠的溝通,或者說他們并沒有實現有效的溝通,以致于后來的家庭氛圍相當怪異,每個人都是那么敏感而脆弱。故事中的父母自以為是地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強加在二女兒身上,而二女兒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不得不違心地做著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最終不堪重負而自殺。兄妹之間的關系也因為父母的偏愛而變得畸形,一方面彼此依賴,另一方面又互相傷害,還有可憐的三女兒,在家庭中常常被忽略。萬幸的是,悲劇的最后,這個家庭都醒悟過來了,他們“說話時會選擇真正能表達自己意思的措辭”,這是有效溝通的開始,也是家庭和睦的開端。
? ?本書之所以如此受追捧,原因之一就是故事背景的宏大。美國這個號稱“大熔爐”的社會,在當時乃至當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種族歧視、性別偏見的問題,這更加劇了故事中的矛盾沖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又艱難。
? ?當然,不能忽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的寫作水平不俗,特別是文字相當細膩,心理刻畫入木三分。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他很想一拳砸在斯坦利笑得咧開的嘴上,用指關節感受一下他扭曲的門牙。不過,他只是用拇指捻碎了手上的瓢蟲。甲殼的碎片夾在指縫中間,觸感像爆米花的皮,粉身碎骨的瓢蟲變成了一小堆硫磺色的粉末”。男主人公面對同事并不友好的笑臉,強抑住動手的沖動,把內心的憤怒轉移到了手上的瓢蟲,捻為齏粉。作者把捻碎瓢蟲的細節寫得如此到位,讓我甚至疑心她真的捻碎過一只瓢蟲。
? ?好書的價值在于社會意義和文學價值兼具,《無聲告白》做到了,所以一切的贊譽都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