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弟又失聯(lián)了,電話不接,微信不回,沒有人能聯(lián)系上他。
這種失聯(lián)不是第一次了,隔三差五的就會間歇性發(fā)作。
表弟的父母也很無奈,說起這個兒子就嘆氣,從來不和父母聯(lián)系,節(jié)假日也不主動回家,今年過年還是發(fā)動親戚勸回的。
回家后也不主動和父母講話,回避父母的交流,對父母的口頭禪是:你們不會明白的。
他也沒有表現(xiàn)出自閉,和我們這些同輩的朋友雖然不主動聯(lián)系,但還是很真誠待人的。
大家一直不明白,這樣一個看著不錯的小伙子為什么會經(jīng)常做出這樣不可理解的事情呢?
但是我一點也不意外。
表弟是被其爺爺奶奶帶大的,從滿月開始姨媽和姨夫就丟下他南下廣州打工了,半年回來一次,一直到8歲。
記得有一次,爺爺過世了,表弟是哭的最傷心的一個,邊哭邊念念有詞:家沒了。
當時大家都不理解,姨媽和姨夫還一直勸他說:我們還在,家還在呀!
我想他們永遠不明白自己的兒子為什么會有這樣強烈的反應吧,也許他們也沒有這樣的覺悟,每次說起當年他們把表弟丟給爺爺奶奶帶的時候都是一臉輕松的神色。
很可悲,在表弟心里,爺爺奶奶才是他可以依戀的人,而自己的父母只是個沒有多少感情的外人,姨媽和姨夫卻并不知道。
在心理學里這也叫情感錯位。
所以我挺理解表弟的,也很心疼他,但是誰也幫不了他,除非他對自己人格進行揉碎再重建,但這是太難和極其痛苦的事情,而且需要一定的認知,否則一生可能活著幼年的傷害中。
在孩子一歲之前是孩子和父母培養(yǎng)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安全感、尊重的基礎。
一旦他沒有從父母身上學到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等他漸漸長大,需要進行的人際互動越來越多的時候,這種不好的經(jīng)歷會限制他的發(fā)展。
因為沒有讓他愉快的經(jīng)歷,可能他會從心底排斥與人交往,覺得這樣的交往也沒有什么意思;或者在不得不參與互動的時候,顯得特別被動,甚至逃離。
本來應該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卻沒有得到,親子關系鏈接斷掉,他們怎么會對父母產(chǎn)生愛和依戀?而這造成的傷害卻是一生的,他們變的孤獨,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
等到這一切都發(fā)生的時候反過來怪孩子不可理喻是不是太晚了?
2
一個朋友離婚了,更讓她痛心的是她5歲的女兒卻對爸爸媽媽的離婚一點反應也沒有,沒有像正常的孩子強烈要求爸爸媽媽不要分開,好像這件事跟她沒有關系一樣。
我現(xiàn)在特別后悔,朋友說,在孩子這件事上我就不應該偷懶。
原來,3個月的產(chǎn)假一過朋友就上班去了,順便也給孩子斷了奶,帶孩子的任務就交給了奶奶。
平時上班累,下班了就想休息,為了晚上自己更好的睡眠,晚上也是孩子的奶奶帶睡。
這一晃就是五年,孩子基本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玩。
朋友曾經(jīng)為這種育兒方式很滿意,認為工作和孩子都兼顧了,自己也落的一身輕松。
雖然孩子和媽媽不親,反倒粘孩子的奶奶,朋友也沒有太在意,覺得孩子永遠是自己的,畢竟血濃于水。
真的那么簡單嗎?
你想啊,在在這五年中,孩子每天睜開眼睛第一眼看到的人是奶奶,給她穿衣服的是奶奶,給她做好吃的是奶奶,陪她玩的是奶奶,給她洗澡的是奶奶,哄她睡覺的是奶奶,而爸爸媽媽只是那個每天偶爾出現(xiàn)在家里的人,她會對誰比較有感情些?會跟依戀誰?爸爸媽媽在她心里頂多是個概念吧?!
所以養(yǎng)育孩子這事兒真是一個不能假手他人的事,今天你偷懶舒服了,后面可能就追悔莫及了。
孩子錯過了建立認知和情感依戀的重要時間,孩子就錯過了人格建立時期。
其實我的這位朋友不是沒有機會邊工作邊培養(yǎng)孩子親子關系的,白天上班,那么,下班后的時間如果好好的陪伴孩子,是完全可以事半功倍的。
特別是在睡覺前的一個小時,父母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一家三口的快樂時光,一起和孩子聊聊天,玩?zhèn)€小游戲,給孩子講個故事,或者陪孩子一起閱讀。
然后帶著父母的愛一起入眠,孩子的夢里也會經(jīng)常夢到爸爸媽媽吧?
所以不是說有孩子后不能去上班完全陪孩子,而是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分開,上班時間好好工作,回到家里好好陪伴孩子。
我們雖然不能做到完全平衡,但是孩子的陪伴不能偷懶,你偷的懶,最后都會還回來。
3
為了學習育嬰知識,我生完我女兒2個月后報了一個育嬰師班,老師是武漢大學請的,也是一個13歲女孩的辣媽。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就在我們一籌莫展之際,老師的女兒給老師送雨傘過來了。
記得女孩先在教室門外等了很久,為了不打擾媽媽上課一直等到課間休息才進教室,還和我們很有禮貌的打招呼,整個過程看起來是個非常有教養(yǎng)、大方得體、活潑開朗的孩子,更難得的是她和老師的關系相當?shù)挠H昵,既是母女,也像是朋友。
我們都很羨慕,都向老師取經(jīng),怎樣把孩子可以教育得這樣好。
老師說,自己是做幼兒教育行業(yè),知道父母從小在孩子人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種角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所以,她盡可能多的給孩子陪伴,她也鼓勵孩子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在孩子人生重要的階段中,她和孩子爸爸從未曾缺席。
4
養(yǎng)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這個個體有感情,有認知,有情緒。
他們就像一個個剛破土的小樹苗,需要土壤、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和呵護,才能長出枝丫、樹葉、樹干、和盤根錯節(jié)的根須。
你給的滋養(yǎng)和呵護少,他們可能就會很難長大或瘦弱不堪。
你給足夠了滋養(yǎng)呵護,他們的樹干就會越來越粗,枝丫越來越繁多,樹葉越來越茂盛,根莖越來越強壯。
不管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他們都可以毫無畏懼。
這也是父母最想看到的吧?!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錦衣玉食,他們需要的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們的愛、陪伴、情緒的理解和認同。
這樣他們才能茁壯成長,有一天也長成參天大樹!
我知道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很多,時間、精力、體力,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是嗎?
想起美國著名的育兒專家希爾斯的一首詩:
早期的親密-------一生的回憶
也許,你有些憂慮,
不知道寶寶會向你持續(xù)索取到什么時候。
放下吧,不會太久!
她躺在你臂彎的時刻,
貼緊你胸膛的時刻,
睡在你身邊的時刻,
都不會太久,
但你由此傳遞給他愛的信息,
和你永遠為他敞開心扉的心意,
將延續(xù)他的整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