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關于沈萬三富豪事,民間甚至傳說他有一只聚寶盆,不管將什么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
沈萬三到底有多少錢?現在比較正規的說法,沈萬三巔峰時期有白銀20億兩。明朝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石大米,一石大概是現在的95公斤。按照如今的購買力計算,一斤大米2.5元,一兩銀子就是2*95*2*2.5=950元。也就是說沈萬三的財富一度達到2萬億!更有一種官方說法是沈萬三的財富巔峰時期達到了1.5-2萬億美元!要知道,當時的老百姓資產總購買力只有現在的幾分之一,這么多錢就算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其直接價值和財富影響力遠遠高于這個數字本身對我們的沖擊!可以說比現在的世界首富都有錢多了。
為了拍朱元璋皇帝的馬屁,想撈取功名,沈萬三開始高調炫富獻銀子。當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萬三與其弟萬四(沈貴)在兩浙豪富中首先輸糧萬擔,獻白金五千兩,以佐用度,“太祖軍食,多取資焉”。
據說,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并決定擴建應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氣派。但由于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城墻。豪富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筑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梁、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盡管一些“檢?!背Hスさ刂圃焓露耍瑩迫∮退?,沈萬三卻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墻提前三天完成??蛇@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面子。
要知道朱元璋修明城墻,方園幾十公里,當時負責燒城墻磚的就動員了180多個縣的人力物力。但是,沈萬三他們家一家完成明城墻三分之一的工程量和物料,材料。隨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賞三軍。朱元璋很不服氣的說,我有百萬大軍,你有多少錢可以賞賜?沈萬三淡定的回答,我先每人一兩金,按照市價,那么每個人就是2萬塊,100萬軍隊,最少也要200億??!這在沈萬三看來還是不足道哉的。想想這到底有多少錢?這終于讓明太祖龍顏大怒。于是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云南邊陲。至今,蘇南、浙北、安徽一帶仍廣泛流傳著關于沈萬三的發財、豪奢、田產、經商以及家庭生活諸方面的許多故事、傳說。
沈萬三之弟名沈貴,字仲華,又號“沈萬四”。沈貴二子:長沈德昌;次沈漢杰,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沈萬三至少有三個兒子,除了《吳江縣志》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作沈榮,沈榮又有個兒子叫沈森。據說,沈萬三被發配云南的時候,大兒子被處死。
安順市平壩縣屯堡地區,是南京遺民的聚集地。根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將湯和、沐英等率領20萬大軍南下至此,最后屯兵定居。在此遺留了為數眾多的小屯鎮。沈萬三的后裔會不會就在這里呢?
這里的天龍鎮有陳、鄭、沈、張四大姓。其中沈姓家族,有著種種和別家不一樣的習俗,比如世代經商、比如供奉財神、再如每年向東北方即南京的方向祭祖。出于保護自己子孫考慮,沈萬三將后代裹挾在沐英的大軍中南下滇黔一帶,在沐英派出的陳、鄭等軍官的照顧下,沈萬三的后人及其龐大家族隱姓埋名在屯堡。(這個沈萬三的后裔可能是次子沈茂,因為長子沈旺及其后人先后遭到了朝廷的算計,而唯獨歷史對沈茂沒有任何記載。)
為了保護家族血脈,沈族隱姓埋名,但為了表示不忘祖。沈家定下了一些祖訓:如始終居住在一個屯堡里面;供奉財神即“沈萬三”;以藏著密碼的族譜排序;世代經商等等。為了保護其余的家族不受牽連,沈家不與另三家通婚;至于四大家族中第四個姓——張,有可能是張士誠的后代,因為歷史記載,沈萬三和張士誠過從甚密,并一直庇護著張族后人。也許沈家祖先的種種顧慮是對的,100年之中(恰好為5代左右),在江南的沈氏前后遭到數次抄家滅門,沈氏一門逐漸式微。而延續在貴州的這支,卻依然十分完整地保存著。甚至,今天,他們的衣著、言談和舉止都帶著500多年前的習慣。
作者簡介:柳育龍,1988年生于西安藍田。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柳公權后裔。撰有文化專著《焦岱史話》《藍田柳氏生甲公家譜》《家譜與尋根》《柳姓史略》《歷代柳氏家訓集釋》《文化視域中的輞川圖景》《歷代藍田作家群研究與評述》《病》三部曲等,詩集《行程記》,小說散文等各類著述10余部,主編書籍刊物近20余部(冊),系中國詩歌學會,陜西省作家協會,陜西省詩詞學會、帝王陵文化研究會等會員。因常年在外打工,扛著麻袋輾轉大江南北而被媒體譽為“扛麻袋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