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時候,特別喜歡聽伍佰的歌《挪威的森林》,后來了解到他是從一本同名的小說中獲得靈感寫的,出于好奇,買了一本,雖然這本書的內容對于當時讀初中的我來說很多情節不理解,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細節,但從那時開始,打開了我讀書的一扇大門。《挪威森林》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說,也是第一本日本小說,不論后來讀了多少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等,總會細致的讀完村上的每一本書。這大概就是村上春樹在新書《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到的作者和讀者“hit the main line”,他與讀者之間的一條“直通管道”,形成依賴感。
去年開始練習跑步,跑馬拉松,又重讀了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又是不同的理解,很難想到這么一個禁欲系的大叔,會寫出那么多情節豐富的小說。
當聽說總結他寫小說生涯的新書《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出版時,很高興的買回來,想看看這位“禁欲系”的大叔是怎么寫出這么多長篇小說。
本來以為讀到的會是一本自傳,卻沒有想到,看到的會是一位耿直幽默的大叔的演講,就像是一位學校禮堂邀請來的名人侃侃而談自己的經歷,不是枯燥的陳述而是繪聲繪影的描述。《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展現了村上春樹走上小說家的整個過程的思考,既有為什么成為小說家,怎么才能成為小說家,成為小說家之后怎么持續不斷的輸出高質量的小說,這種直接關于小說寫作的思考,也有對學校教育、如何面對批評等等其他的看法,仿若一個活潑的村上站在身邊講述。
1.怎么走上小說家的道路
村上春樹是家里的最小的孩子,父母都是教師,母親結婚結婚之后就做了家庭主婦,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但是村上的人生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上大學之前成績中等,沒有喜歡學習大量時間在看書,大學未畢業就結婚,大學畢業之后也沒有進入任何一家企業,而是自己舉債開了酒吧;在28歲時,看棒球比賽突然想到可以寫小說,就開始工作之余寫小說,在寫了兩部小說之后,毅然決然的賣掉已經步入正軌賺錢的酒吧專心從事寫作工作,而且一寫就是三十五年,還將繼續,因為他認為65歲的自己仍然是“發展中的作家”。
從他的人生軌跡看,好多次出人意料,跟后來養成的早睡早起、跑步、堅持寫作的禁欲式生活完全是平行狀態,但這些卻集合在一個人身上,這也許就是他說的“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自由的人生”。
正如他自己說的,走上小說家的道路很偶然,因為寫小說是一件能夠讓自己高興的事兒。
處于內心的歡喜而做出的選擇,在過程中任然會保持這種歡喜的狀態,是走上小說家之路的第一步。
2.怎么堅持持續不斷的輸出,成為小說家?
書中,村上春樹也開出了成為一個高產的小說家幾個方法:
(1)多讀書
“盡可能的讀書,優秀小說也罷,不怎么優秀的小說也罷,甚至是極爛的小說也罷,都不成為題,總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讀下去。讓身體穿過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爾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它將成為小說家必不可缺的基礎體力。”“趁著眼睛健康,時間有余,先把這件事(讀書)做好”
讀書積累大量的素材、故事,熟悉小說的結構,是寫作的最最基礎的事情。
(2)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
“身邊來來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圍起起落落的種種事情,不問三七二十一,認真仔細的加以觀察,并且深思細想、反復考慮。但不急于對事物的是非做出判斷,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做素材,讓他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態,歷歷可見地留存在腦海里。”
發現身邊免費的充滿魅力的“原石”,將對身邊事物的仔細觀察的細節存儲于頭腦中的記憶柜子里面,不急于下結論,等到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就從拉開頭腦中的柜子取出需要的素材。
(3)形成習慣,規律性寫作。
“寫長篇小說時,我規定自己一天寫出十頁稿紙。即使心里還想繼續寫下去,也照樣十頁打住;哪怕今天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十頁。”
有思路就多寫一些,沒有思路就不寫,那么沒有思路占多數時間的時候,寫作這件事就廢了。寫一部小說,可以說來自頭腦中不斷迸發的靈感,但是要是長達三十多年的寫作,沒有規律性,很難做到持續性的高產出。
(4)保持身體健康
村上的書很多人看過,但開始認識村上春樹這個人,大概是從“跑步小說家”,他自己也說很難想象自己大腹便便的樣子,自己的思考力會退化的很厲害吧。
為了改善一天中5,6小時坐在電腦前,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村上開始跑步,每天跑步,每年跑一次馬拉松,參加鐵人三項,而且還寫了著名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保證身體健康是持續不斷投入小說創作中的基本保證。
(5)發自內心的喜歡
對寫小說這件事,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當他決定以寫小說為生時,“賣掉了小店,搬出東京的住所,遠離都市,毅然決然的徹底改變了生活”。
當村上回復讀者提問“寫作是為誰而寫時”,說“為了自己高興而寫”。
書中還有更多村上關于寫作、教育的思考,這本書真的推薦給每一個想要了解村上春樹、想要寫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