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再關注嘩眾取寵、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依然刷到一條消息,29號,年僅34歲的天涯社區副主編在地鐵站猝死。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這樣的消息時不時來一條,那些無辜枉死的性命消逝了,只留下親人無盡的傷痛。他們拼搏過,他們成功過,可他們已然成風。
我們所有的努力最終不過是想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更快樂。歲月悠長卻又無情,意外和明天總是不知道哪個先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活在當下每一天。
我們的生命里不止有成功學,還有生活美學。讓她們去熬勵志雞湯,有空我們來聊點休閑養生吧。
這幾年體質虛寒,乏力怕冷卻很少感冒。
從昨天開始的這場突如其來的感冒,來得有些莫名其妙。淋過涼雨、浸過寒風,度過最冷的雪夜都神奇地沒有跟風感冒,竟然在這個氣溫適宜的涼夏倒下了。
疲憊咳嗽、胃脹、流鼻水,一陣虛汗燥熱伴著一陣寒毛倒豎,典型的感冒癥狀一下子都來了。
昏昏沉沉中,思緒紛亂。想著怎么就沒有征兆呢?前天明明是好好的,坐在車里也沒淋雨,難道是通風開成了制冷,無意中寒氣入體么?
聯想起前幾天在讀書群學的《閑情偶寄》,李漁在頤養部關于疾病預防治療的奇談高論。
他說:"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絕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人所以會生病總是有其緣由的,病痛的潛伏也自是有它的根源所在,哪有什么無端端的病。想要杜絕病因破壞起病的根源,關鍵在一個和字,這里應該包含平和、和諧,協調的意思吧。
怕別人不能理解,于是老人家舉例說明。
俗話說了:“家不和,被鄰欺。”病有病魔,魔自然不是啥好東西,跟那破門搶匪,糾纏是非口舌引發官司的小人差不多。
如果我們家中和樂相互信任,防備謹嚴,那些是非奸盜的花招詭計就沒有可乘之機。否則周圍奸詐伺機而動,必定為害。
世間禍福變化大抵如此,事物自身先腐朽空虛然后才會蟲害滋生。如果能固其根本,榮其枝葉,蟲再多也傷害不了大樹呀。
人的身體當和之處,有氣血、臟腑、脾胃、筋骨之種種,如果一個個地保養調和,容易頭緒眾多,顧此失彼。成天費心勞神地戒備護守著,也不見得就沒有一點點疏漏。老先生說緊張兮兮地日防夜守之后依然躲不開生病,不是反讓病魔竊笑了去。
他認為根本之道呢,只要善于養心。把內心調整到美好和諧,那就是百體皆和,心好一切都好,吃嘛嘛香了。就算身體器官有什么小小不調和,內心的主體調和就能運籌帷幄,統籌調度,想方設法使身體各部位協調發展。
要是內心不夠安定,那身體外部健康由誰來照管?不過使內心和諧的辦法,很難一下子說得清楚明白。"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觸,憂不至于欲絕。"悲哀時不要傷害自身,快樂時不要興奮過頭,生氣時不至于用頭撞墻,煩憂時也不要傷心到不想活了。
這里李漁又總結出一個和諧心境的秘訣:"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他篤定地告訴我們,把這幾句牢牢記住常常體會,病就很容易消除了,還可能長壽吶。
這么一看,李漁的這般唯心養生理論早就開創潮流之先,把控制情緒,調整心態,保持良好樂觀的生活態度當成居家治病之法寶,并為今人一再驗證心態好,一切都好。
他不止泛泛地講些道理就算,還針對性地給出各種具體藥方讓人參考。
病未來時,勞累、不良情緒和不當生活習慣等等早就降低了身體的免疫力,已然有病魔入侵的可乘之機和病起的必然性。只差推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如行軍打仗,趁敵人勢頭未成先發制人,一舉蕩寇很容易。等勢態嚴重,兵臨城下再來解決多半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動搖身體根本了。預防疾病重在治未病之病,把不良苗頭撲滅在萌芽狀態之前最好。
當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到哪個階段自有哪個階段的辦法,這里可參閱附文或原書,不再一一贅述。
仔細想來400年前的這位風流才子、養生專家才是真正的雞湯高手,香醇美味無添加的散養老母雞原湯,比之微信時代的速成雞湯段子手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人家那是把琴棋書畫詩酒花玩到極致的風雅鼻祖,精研醫學星相風水人情之道的大家。他的一鍋雞湯必是食材鮮美、細火慢燉的原味上湯。
喝膩了摻水的速食洋雞湯,我們不妨跟著李漁這位思想穿越古今的精致文藝范兒吃貨好好品一品《閑情偶寄》這鍋雅俗共賞的古典文化雞湯,細細體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這本古代人的雅致生活指南融入今人的生活中,靜下心來,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刷過那么多打雞血的深度好文、勵志雞湯,今天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慢生活文里的一點感動。一個化工廠的打工少年回答快樂是什么,他的形容是這樣:下了班,捧個西瓜一劈兩半,坐在電風扇下,拿個小勺,吃一勺,望望天,再吃一勺,再望望天。
快樂原來便是如此簡單。
如同那些路邊草叢里的酢漿草,枝頭含笑的夾竹桃,蓄滿了力氣,到了時節,想開一朵便開一朵想開一片就開一片,管你風來不來,人愛不愛。我本自在。
附:原文
卻病第五:病起有因,病伏有在。絕其因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俗云:“家不和,被鄰欺。”務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則百體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馭輕,運籌帷幄,而治之以法矣。和心之法,哀而不至傷,樂而不至淫,怒而不至于欲觸,憂不至于欲絕。“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
病未至而防之:病雖未作,見病機病勢,先以藥投之,使其欲發不得。先法制人也,機才動而勢未成而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