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的,所分享的東西都是我看到,聽到,以及胡思亂想想到的東西;我只是把觸動我的內容轉述出來。我所說的一切都是錯的,重點是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更加重要的是自己每天的成長。
流量成本
為什么同樣一件商品在實體商店的賣價會比網絡商店的賣價高很多,以至于導致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在不了解具體實際道理的情況下會誤解為虛擬商店都是賣假貨,其實不是這個道理,通常來說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實體商店的房租,水電,以及人工成本很高,虛擬商店沒有這些,所以虛擬商店的成本低所以就可以賣得便宜,賣得更多。這里的概念則是流量成本
流量成本指的是我們每獲得一個客戶,要為此付出去的基本價格。
對于一家公司來說流量成本就是員工的工資,房租,水電,管理層工資,其他等等各項收入的總和。對于實體商店來說流量成本就是,房租,水電,售后員的工資,等等其他開支的收入。那么一個實體商店的月顧客人流其實是可以大致預估的,那么假設每個月固定至少有1w人來光顧商店,那么每個潛在客戶的流量成本就是總的成本除以1w人。
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區別了,實體商店的月人流不管怎么大都有一個上限,而電商理論上是無上限的,就是說如果一個實體商店每個月有1w人買商品,那么同樣的商品在電商平臺上就可以有10w人甚至100w人購買,那么同樣一件商品的流量成本在電商上就比實體商店便宜,所以電商平臺的價格就會比實體商店低。
同樣的道理如果都是電商平臺,那么因為平臺的不同,運作的不同,以及手段的不同又會導致商品的流量成本再次不同,比如有的網紅店通過網紅直播,粉絲群等等,能夠實現同樣檔次的商品別的商家每個月賣個幾百萬件,而他可以賣出去上千萬甚至上億件,這就是網紅經濟。再或者通過寫內容文章擴展流量,通過社群,通過宣傳,通過明星站臺,通過廣告,等等手段都可以擴展流量。
所以銷售的本質是流量成本,這就好比一條大河,擴大河流的水量的方法就是找到并且均衡應用各種額外的流量渠道,把各個流量渠道所獲得的水量資源匯總到整條河流里。
定倍率
一件商品為什么要買這個價格是一件很讓人好奇的事情,以往的認知里認為一件商品它的賣家大約就是這件商品所有的成本加上商家的利潤,所以如果一件商品貴的話那么對應的成本和利潤也高,這是大部分人的邏輯,而事實上有很多商品它的成本很低,但是對應的賣加很高,例如之前曝光的iPhone手機的成本價格大約也就是200美金,但是它的零售價格是它成本的5倍甚至6倍,這樣就給普通老百姓一種錯覺,認為Apple是一個黑心商人,賺那么多錢。其實有很多其他的商品同樣的賣價和成本價相差很多倍。這是為什么?
定倍率是商品零售價除以成本價的那個倍數。100塊的東西,賣500,定倍率就是5倍。圖書行業是10倍,鞋服行業是5-10倍,化妝品行業是20-50倍。
為什么同樣的品牌同樣的商品線下和線上的價格差別很大,有時候會有1倍的差別,并不是線上商店的質量無法保證也不是和線下的商品有什么區別,主要原因是因為線上線下的成本結構不同,導致不同的定倍率。
定倍率是行業多年來形成的一種固定經驗,是合理的價格結構,不是商人黑心
以前出版業書籍的定倍率是10倍,作者的版稅收入是10%,而當出現了網絡書店以后,因為運營成本比實體書店低,所以在網絡書店上新書價格往往都會上新就打8折,9折,而實體書店都是原價出售。亞馬遜Kindle電子版本的書籍因為成本更低,所以有時候新書只有紙質書的一半價格甚至10分之一。而網絡簽約寫手成本更低,所以在起點中文網這樣的網站上,大家付費連載一本書就需要幾毛錢。
不同的商品如何制定產品的定倍率?
如果生產的商品有唯一性,或者應用了獨有的創新技術,別人做不出來那么定倍率就可以定得非常高,比如有一些對于疾病的特效藥特別是治療癌癥的藥物,1片就上千,這也是非常合理的倍率。
如果商品優勢不是創新而是依靠效率,那么就找準那些效率低的環節,砍掉那些環節來獲得競爭優勢,比如線下一級一級的代理機構效率很低,浪費的資源很多,不妨砍掉這些代理轉為線上,以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價量之稱
商業社會一個公司的存在都是只有盈利這一個目的,任何的商業活動都是為了獲取利潤,那么一般情況下一個公司只要他的一件商品的毛利潤乘上銷量大于公司的整體成本那么這個公司就是賺錢的。毛利率和定倍率有什么區別。
假如有一件商品成本價是1元錢,通過層層環節到了零售商手里的時候已經成了4元錢,這個時候零售商再賣5元錢,他覺得他的毛利率只有20%,但是定倍率其實有10倍。
價量之稱就是指的是一件商品是賣的更多,還是賣得更貴。
把商品賣得更貴的典型例子就是奢侈品行業,一個LV的包賣價1w多,但是成本價格只有200不到,不能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LV本身的品牌就能值這個價。
小米的很多產品價格非常便宜,就導致很多消費者本能的認為小米是在賣歪貨,其實是因為小米有龐大的用戶群,有足夠的資本能夠把砝碼加到銷量這一邊。同樣的沃爾瑪超市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有足夠的龐大的用戶群,沒一件商品的毛利率其實只有百分之2,3,但是因為銷量非常大 就能夠產生巨大收益。
所以:
如果一件商品是不可替代的,有特殊的價值意義,或者有特殊的技術手段的商品,別人很難魔方,不放把砝碼加到價格一端。
如果一件商品是以銷量為主,比如日用品等等,就要想辦法通過銷量來獲得利潤。確認這個市場是不是有足夠的容量以及足夠的消費頻次,當商品是足夠低的價格的時候確實會帶來更大的銷量提升。
風險買賣
風險買賣的本質就是把別人不愿意承擔或者難以承擔的風險,購買過痛過一系列的統計分析,決策計算從中獲利的過程。
經常可以聽到身邊的朋友或者認識的人做了某件商品的總代理,比如西南區總代理,華南區總代理,某個省市的總代理,甚至是全國的總代理。總代這種行為也就是風險買賣的一種,它的意義就是在于庫存博差價。本質就是找到品牌商,告訴他把他的庫存風險賣給我,如果賣不出去那么我一樣照價付錢,如果銷量好,那么也不好意思請保持原價,也讓我從中賺錢。這個過程就是買買庫存風險的過程。
包飛機旅游產品也是風險買賣的一種,包機就是預測在某個節點,或者在一段時間內某個地點的旅游量會猛增,如果正常預定航班那么機票價格相對較高,航空公司的機票價格也經常波動,機票的成本波動也非常大,如果采用包機的形勢,那么一年內的機票穩定,如果客源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利潤就會非常高,但是旅游地是否火熱會首熱點新聞,當地氣候等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比如港獨排華那么中國人就很少去香港了,比如馬航失聯也會影響中國人去馬來西亞,地震,臺風,當度政治動蕩等等都會影響,不確定因素太多。而當這些不確定因素發生,包機商就會大量甩賣庫存,所有就會遇到有時候機票回非常非常便宜,旅游費用低得嚇人,其實原因就在此。
重大醫療保險也是風險買賣的一種,簡單點就是預測某一個重大疾病比如某一個癌癥的發病率,然后通過一系列的營銷,廣告宣傳手段讓廣大民眾來購買這個保險,如果非常不幸你得了這個疾病,那么保險公司幫你承擔醫療費用,如果你運氣非常好沒有得這個疾病,那么這筆錢保險公司就賺走了。而正常情況下大數統計下,人的年齡越大得癌癥等等重大疾病的概率就越高,所以在購買重疾險的時候保人年紀越小費用越便宜,年紀越大越貴,到了某一個年級保險公司就不受理了,這個就是原因所在。
期貨買賣,股票買賣,投資等等都屬于風險買賣,期貨就是購買了對應貨物在未來的價格風險,如果符合當初購買時的策略和預期那么就賺錢,如果不符合那么久虧欠。股票其實購買的是一家公司成長的風險,如果公司成長好,那么大家賺錢,如果不好那么久虧錢。創業開公司也是一樣,沒有人用自己的錢來創業,都是到風險投資那里買一份創業保險,如果風險投資人相信你的項目和為人那么就給你錢,當未來你的公司或者項目成功了,那么投資人就會分走一大筆,如果失敗了那么投資人認可投資失敗,并不會找你索賠。因為創業是一個99死1生的游戲,所以投資人當項目成功的時候分走的那一大筆,確確實實會是一大筆。
所以,任何風險買賣本身都存在巨大的風險,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生意,做好風險買賣唯一方法只有看清楚風險到底在那里,并且有一套嚴格的風險應對機制。比如如果是買賣庫存風險,那么要制定非常清晰的庫存應對風險,當銷量下滑到某個點就啟動促銷,再下滑某個點就合作伙伴之間交叉銷售,再下降到某個點就當禮品送給客戶,等等全套的風險管控機制。
期貨,外匯,股票等等交易同樣也需要完整的風險管控機制,當價格漲的時候買多少,什么時候買,當價格跌的時候什么時候賣賣多少,當低到某個點的時候清空認輸離場等等。
黃牛
黃牛這一人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過去看電影有黃牛,演唱會,比賽有黃牛,買東西有黃牛,現在買手機也有黃牛,有時候黃牛確實會讓人很煩,讓人覺得虧了。但是實際上,黃牛真正的意思是套利者,他們是找尋商業世界的規則中的漏洞和縫隙,從中獲利的那群人。他們有比普通人甚至是規則制定者還明銳的洞察力,他們甚至是一切復雜規則的探傷起,商業世界的黑客。
前些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每年新款iPhone上市在中國都會有一個時間差,而且蘋果公司由于自身不愿意承擔過大的庫存風險,實行0庫存政策和大眾對商品越買不到就越想買的物以稀為貴的消費心理,再加上那些年國家海關也沒有那么大規模的嚴查,所以就產生了規模龐大的黃牛組織。黃牛通過在國外各個iPhone發售地有組織的購買iPhone然后帶到國內來加價進行銷售。現在由于Apple把中國列為首發地,并且國家海關嚴查并且對入境的電子產品進行收稅,所以從國外到iPhone已經沒有那么多利潤了。
這個時候黃牛又轉向國內iPhone預約,黃牛倒iPhone是有組織的活動,完全不是某一些人的個人行為,他們有專門人的人負責預約購買名額(有專門的技術大牛通過技術來搶購買名額,這就是為什么每次開放預約普通民眾基本上無法預約的原因),黃牛提供不同人的身份證號碼,然后預約成功以后帶著這些身份證本人去實體店購買產品,使用的是黃牛的信用卡或現金,每個人每天得到50-100的好處費,黃牛拿到產品以后會在圈子里叫價,接手的商家再加價買個消費者,以至于在上海大奧數碼商城,對iPhone的報價就和股票交易所一樣,每個商家都可以報價互相博弈,如果你認為段時間貨源緊張,你可以等價格上漲以后再賣。但是這樣的活動會隨著蘋果大規模供貨而中止,而且隨著蘋果供貨一年比一年及時,預約一年比一年簡單,黃牛的獲利和操作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不過黃牛是一個非常了不起,非常神奇的群體。餐飲行業,滴滴叫車行業,電信,外匯,微商,等等等等,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