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人問我,“你的那種背單詞方法有用嗎?”其實,被問得多了就有點不耐煩,但還是盡量保持常態的反問道“你看呢?”這時候問的人就會搖了搖頭,一臉迷惑得走開了。
那時候,我總想說,不管用什么方法,你不去行動,哪里知道有沒有用,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高效率的方法,但不去行動,一切都是空談,并不會產生實質性成果。而采取行動了,即使方法很笨,依舊會取得一些成績。
有一個系列編程書籍就叫做Learn XXX the hard way,其實只是方法比較基礎,但是只要踏踏實實地跟著做,依舊能掌握對應的知識,有時候,還會掌握的更加踏實。
喜歡問方法的人又會問,那么如何行動?
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他的《從行動開始》中完整地介紹了在日本和美國廣受推崇的“行為科學管理方法”,啟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和行動目標,掌握行動的最基本法則,靈活有效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學會不抱怨、不盲從,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作者簡介:
石田淳,日本研究行為科學管理第一人。社團法人行為科學管理研究所所長、株式會社WILL PM International 創辦人、社長兼執行長、美國行為分析學會(ABAI)會員、日本行為分析學會會員。
他曾前往美國,學習以科學方法分析人類行為的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這個方法獲得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和波音公司在內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國的企業界創造出絕佳的成績。返回日本后,他將這個方法改進為“行為科學管理”。
拒絕行動的原因##
認知偏差####
在路上和同學擦肩而過,你想打招呼,卻發現他看都沒看你。這時候你心里泛起了小嘀咕“他是不是看不起我啊,還是我哪里惹了他”。其實只是你同學在想和女朋友吵架的事,根本沒注意到你。你在工作中出現了一點小問題,于是想“我怎么這么笨,一點小事都辦不好!”實際上,你工作以來一直表現優異,這個小錯誤也僅僅是個小錯誤而已,但你卻因此否定自己。
這些與現實不符的認識在《從行動開始》中被歸類為“認知偏差”。導致“認知偏差”的原因就是上面例子中的思考方式--“自動化思考”。自動化思考是人類在無意識中作出的思考。據說每個人每天會出現700次自動思考,在這些思考中有內容比較清晰的,也有意識模糊不清的,但基本都是負面思考,也意味著,給你帶來700條負面信息。“自動化思考”使我們產生“認知偏差”,從而產生了認知的誤區。
人類是意志與行為不協調的生物,我們總是有太多的想法,企圖利用自己的意志來控制自己。很多做不到或者堅持不下來的事,我們都把罪責推給自己意志薄弱,試圖改變自己,但結果是徒勞無功。當你想減肥,當你想控制自己不發脾氣,或者你想改掉遲到的毛病時,你只是需要減肥成功了,控制自己的脾氣和不遲到的結果,而不是我想減肥,我能控制情緒,我想不遲到的想法。
能夠產生結果的只有行動,而不是一再的想法,不管有多么頑強的意志,不采取行動就不會有好的結果,就算你意志薄弱,采用正確的行為科學管理方法,也可以逐漸培養自己的行為習慣,在行動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也是拒絕行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人寧肯在行動前找許多方法也不愿意立刻投入實在的行動中。
就像我以前一樣,想要學習ios編程,先需要上網買一堆參考書,想到買書,又需要買mac電腦,就這樣一直權衡,時間也慢慢流逝,結果有朋友介紹了ios開發的崗位,待遇比現在好幾倍,又在悔恨中懊惱當初自己怎么一點小錢也不舍得花的。我們總是在選擇面前猶豫。如果我選擇了,就意味著我投入時間、精力、甚至金錢的。如果我根本不能確定這個選擇究竟能給我帶來怎樣的結果前,我就投入這么多,那我不就是個傻瓜嗎?
在行為經濟學中,我們把已經投入且無法回收的成本稱為“沉沒成本”。“沉沒成本”經常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影響,妨礙我們做出最后的判斷。人類的一切行為總是以“盡可能避免失敗”為前提的。然而現實中,人總是會失敗,看看身邊的示例,你就明白你不是孤獨的。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那么結局在一開始就注定了,那就是失敗。如果能把失敗看做一種經驗才是合理的做法,“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已經無需多言。
當然,不行動的原因不僅僅是這么兩種,人長期以來的習慣,性格上的缺陷,過分關注過去和未來也是制約我們勇敢邁出行動第一步的原因,在《從行動開始》中,石田淳更加科學的分析了拒絕行動的原因。
即使我們得到了拒絕行動的原因,如何邁出行動的第一步顯得更加重要。
去行動吧!##
擁有切實可行的目標####
我們總是渴望成功,“我想當CEO,我想成為作家,我想考雅思”,結果就在那里時,我們卻找不到上山的路。事實上,要想達到預期目標,我們只需要倒推每個實施步驟,最終就可以自然形成計劃。而所有最終真正得到履行的計劃,都是因為目標時切實可行的。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半途而廢,但是堅持到底不一定意味著成功,你說你想造個永動機,無論你如何努力,結果終將是失敗,因為目標不現實。
目標也不要定的太高,你看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目標定為考年級第一,一時的雄心勃勃沒有問題,但是一次考試后,你發現你的成績進步了30幾名,但離第一名還有好遠,你便灰心了。其實換個角度看,你已經進步巨大了,只不過一開始你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連進步也讓你開心不起來,還有可能喪失了這個目標。
當你不清楚怎么判斷自己有沒有進步時,倒不如用“MORS”法則來驅動自己:
M = Measures(可測評)
O = Observable(可觀察)
R = Reliable(可信任)
S = Specific(可明確化)
只有行為符合“MORS”法則時,人們才知道如何向目標行動。
行動要講究方法####
拆分目標,及時給予正反饋
很多時候,我們半途而廢的原因都是因為堅持不下來,目標太遙遠,其實只要正確的拆分目標,就能夠走得遠一點。
比如我想要參加雅思考試,我還要背12000的詞匯,乍一看這個目標,好恐怖啊。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你已有6000的詞匯量,剩下的還有6000,你準備一年考完,剩下的6000你每天只需要背16個,你想半年準備,一天只不過是32個。而據我所知,許多單詞狂人學到興奮時,每天都背300個的,這樣一想,雅思背單詞算什么。
你每天用小本子記一下每天做完的事,時間空余還可以列下明天的待辦事項,一天結束時再勾勾畫畫,這樣看著每天都被涂滿的本子,終于覺得日子不再是白混過去的。接下來你堅持了一個月,可以給自己獎勵一支唇膏或者一頓大餐,堅持三個月給自己買一個包包。當你對自己好起來,認同自己時,你的自信心也增強很多,在意識中也不會否定自己。這樣的正反饋也是激勵我們走向目標的動力。
在信息時代,除了小本子,也有很多軟件可以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計劃,之前一直在用的印象筆記,可以隨時記錄自己需要記下的東西,也支持設備間的同步。日程管理,像手機自帶的日歷軟件都具備一些基于時間的記錄提醒記錄功能。清單類的軟件更是數不勝數,各種時間管理軟件,番茄工作法,四象限工作法更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合理的安排時間。當然這一切都需要你首先行動起來,在行動的過程中借助這些工具更好地前行。
當一棟樓有一個窗戶破了,就會傳達出這片街區缺乏管理的訊號,于是亂丟垃圾的人多了,在墻上亂寫亂畫的人也多了,最后整個區域的犯罪記錄也增加了,這就是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早一點修補上破損的窗戶,那么后來的都可能不會發生。
你覺得自己房間太亂,而你內心也想收拾整齊,可是實在是亂的不知如何下手。那么行動起來吧,嘗試買一床嶄新的床單換掉你現在的,然后為了這床嶄新的床單,你又換了枕頭套,為了干凈的床,你收拾掉了床上堆放的衣服,最后你把整個房間都收拾的井井有條,只為配得上你干凈的床單。看吧,你僅僅換了一床新床單,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很神奇。
與其思考3小時,不如行動5分鐘。有什么想法,別猶豫,當你放下這本書時,立刻行動起來吧~
看到這,點個喜歡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