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廣東人的我,每當在外地聽到粵語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情感過于豐盈的關系,往往熱淚盈眶。
對粵語歌有著復雜的情感,如今,它既熟悉又陌生。
那時,誰都有一首“飲歌”。
80、90年代出生的我們深受香港文化的影響,小的時候愛看TVB,“至叻小人類”帶我們發現新世界,課間跟女生們七嘴八舌地聊著喜歡的港星,放學早早趕回家就為了看準點的粵語版日漫。
也就是那個時候的我們,就算不像現在有智能手機或是iPod隨時隨地與音樂為伴,但還是會偷偷攢著零花錢去相熟的專賣翻版貨的地攤買卡帶。
那個時代的粵語歌,說的最多就是校園、友情和朦朧的愛情。
歌詞表達的內容讓我們感同身受。那時,誰都有一首飲歌(粵語“拿手的歌”之意),時常掛在嘴邊,跟著哼唱著,仿佛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那時校園主題的粵語歌,更像輕聲細語地記錄校園的那些片段,更有畫面感:
一天一天的我在期待放學,一轉眼卻要告別校園。
——《告別校園時》
考試罰抄嘗試過,但誰會記得怎去唱校歌。
——《我們的紀念冊》
那個時候的香港已經洋氣地有自己的女團、男團了,而我們也會和閨蜜拿其中一兩首合唱歌來約定一輩子的誓言:
原來朋友仔感情再天真,亦是我永遠也會愛惜的人。
——《朋友仔》
友共情不變,那種真找不到缺點。
——《友共情》
容祖兒、Twins、楊千嬅、薛凱琪、cookies她們用甜甜蜜蜜地腔調跟你在訴說小情小愛的情愫和美好。
每個小女生心里對愛情懵懂好奇,各自懷揣一段想象中很瑪麗蘇的橋段:
祈禱今夜天空星星不熄滅,在心里約定陪你到永遠
——《星光游樂園》
提及他,連喉嚨亦會沙。
——《女校男生》
沿途與他車廂中私奔般戀愛,再擠迫都不放開。
——《少女的祈禱》
無可替代的腔調讓人動情。
喜歡粵語歌,因為它更接近我們日常的表達。這是廣東人喜歡聽粵語歌其中之一的理由。
以前的粵語歌,主要是香港流行音樂,發音更有韻味。
粵語歌從粵劇發展而來,粵劇的演唱需要字正腔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粵語歌剛剛起步的時候自然保留了一些粵劇的習慣。
比如羅文唱粵劇出身,唱流行歌的前期唱得非常字正腔圓,到后來有意弱化了咬字,可和其他歌手相比還是字正腔圓的,尾音部分有明顯的顫音。隨著粵語歌的發展,填詞從粵語口語逐漸轉變為書面語,咬字也在逐漸弱化,形成今天大家熟悉的粵語歌。
那時長輩喜歡聽林子祥和許冠杰,他們的粵語歌充滿力量,不僅在歌詞上,更在唱法上。鏗鏘有力,平鋪直敘,直白地告訴你他們悟出的人生哲理。
你一聽,總覺得有味道。歌詞反應時下民生,不像現在的某些歌詞過于空洞,它總有個主旨不是談情不是說愛,冷不丁就會給你撒滿火熱的雞湯。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浪子心聲》
是一種不同于國語歌的存在。
北方的朋友說她很喜歡聽粵語歌,其實她并不懂詞中涵義,但就是喜歡。她覺得粵語歌往往唱起來有點像講粵語,講粵語有點像唱歌。粵語聽起來就像在聽故事一樣。
普通話并沒有這么多種音高,填詞也沒有很多限制,唱跟說可以完全不同。粵語歌詞的創作過程與國語歌詞的創作過程決定了前者可能會因曲調的束縛而不通順,后者則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也決定了國語歌詞里意象的選取比較保守,而粵語歌詞的意象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粵語的入音也給歌曲的演唱增加了色彩,合理地在旋律中安放入音加強了節奏的鮮明度。
北方友人對粵語歌各抒己見:
喜歡的女生說粵語歌聽起來就像在講故事。
@吳昊
個人感覺粵語具有很濃的小市民氣息,沒有太多繁瑣的修飾,很實在。
@魏春生
光聽著旋律好聽感情飽滿,就被感動了。
@書山學海一蠹魚
現在更多的是,回憶。
不知從幾何時,少了聽粵語歌,喜歡的粵語唱作人也少了。
陳奕迅一直搶占著粵語歌壇領軍人物的名號,但其余的實力唱作人越來越少,或是越來越不被熟知。外面的聲音太大,大到很少人細細尋找有靈魂有訴說的粵語歌,抓耳的力量稍弱就馬上淹沒在浩瀚洶涌的樂潮里。你會更多地搜索吳亦凡、鹿晗、TFboys的新歌,而忽略粵語新生代陳伯宇、Robynn&Kendy、許廷鏗、林奕匡等等的創作。
也是,幾年下來的香港叱咤樂壇獲獎的人反反復復多是那些,今年是容祖兒第13次奪得“最優秀流行女歌手” 這個獎項,而“最優秀流行歌手大獎”自2004年設立,至今13年,男歌手方面,除了首屆由李克勤奪得之外,其后連續12年都是陳奕迅囊中物。
都說粵語歌壇在走下坡路,沒有更多新的聲音讓你記住。你也這么認為嗎。
偶爾,我會帶上耳機,聽起昔日飲歌,覺得好像還是那些更懂我。
粵語歌對于許多人來講,真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它代表了回憶中抹不去的一個時代。至今你還是很愛的粵語歌/粵語歌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