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西周時期就有了教育評價活動。中國古代教育評價活動一直與選士制度密切相關,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教育、考試、選才在內的嚴密完整的評價制度 ,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大特色,并成為中國現代教育的評價活動的源頭。
中國的教育評價改革由于歷史的原因,發展過程比較曲折。改革開放以后,才真正開始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中國現代教育評價體系,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可喜的是,隨著新世紀的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觸及深層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評價必將會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 。
20世紀前半期的美國,明確提出教育評價這一科學概念,系統探索現代意義上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并把教育評價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研究和發展。
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的教育評價改革活動,都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使教育評價活動逐漸關注評價過程,強調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間的相互協商、溝通、理解和讓步,強調評價標準多元化、個性化,提倡評價手段的質性化、人性化。
基于時代的變遷與當前時代的特點,現代的教育評價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以學生發展為本;促使教育不斷改進與提高;面向多元。教育系統中的評價活動非常復雜,教育評價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正確認識教育評價與教育評估、教育測量,教育鑒定等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教育評價的目的與功能
教育評價的目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形成性目的與總結性目的。
(一)形成性評價在教育中的地位
1.形成性評價有利于人們改進教育活動,提高教育內在質量
2.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提高評價對象的積極性
3.形成性評價有利人們更好地接納評價結果
4.形成性評價是教育系統自我發展與完善的內在動力
(二)總結性評價在教育中的地位
1.總結性評價是保證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2.總結性評價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3.總結性評價是開展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
4.總結性評價是教育系統自我調節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