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封讀者的來信。
信中是個滿腹委屈的新婚妻子,問我為什么她處處低眉,事事忍讓,傾盡全力照顧家和丈夫,仍然遭到丈夫的指責和謾罵?
她家的日常是這樣的:丈夫下班喜歡喝酒,每次酩酊大醉,她都一邊溫順地為他收拾嘔吐物, 一邊遞上醒酒湯,好言相勸幾句,丈夫非但不領情,反而嫌她啰哩啰嗦。丈夫從來不做家務,在家就是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爺,東西隨手亂扔,她稍加提醒,必然招致責罵甚至是人身攻擊。
我看得驚恐萬分,這哪里像新婚夫妻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個百般討好的奴仆和高高在上的國王。
我很想問姑娘,你為什么總想取悅你的丈夫?為什么你不敢表達憤怒?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壓抑著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取悅和討好著別人,為了換來別人的認同,或者表面的和平,或者僅僅因為,我們習慣了取悅別人。
同事的孩子蒙蒙今年高考,她很喜歡文學,想報考中文系,但是她的媽媽反對,認為學中文沒有前途。盡管心里非常不情愿,結果她還是聽從媽媽的建議,報了金融專業。
你已經連續加了一周的班,禮拜天想休息一下和朋友看個電影,結果剛買好電影票,領導的一個電話過來,命令你今天務必把方案再修改一下。雖然你很憤怒,還是乖乖地走出電影院,打車去了公司。
每次和朋友聚會,你總是迎合對方的口味和喜好,即使不喜歡吃辣,還是陪他們去吃川菜;即使不喜歡三國殺,還是笨拙地去學習規則,在一群人的高昂的熱情里,你覺得自己孤獨極了,快樂是他們的,你好像什么也沒有。
為什么你總想取悅別人?
因為你太想做個好人。
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和行為模式叫做——取悅癥。
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這么看。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么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你把對抗和憤怒看做是危險的情緒體驗。
一個人總是壓抑自己,取悅別人,最終換回的可能并不是他人的認可,而是自己的毀滅。
武志紅老師有篇文章分析過小甜甜布蘭妮為何走向癲狂和毀滅。他認為小甜甜剃光頭發后發出的那句“媽媽會瘋掉的”,透露了她內心的秘密:她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反抗媽媽的意志,不再取悅媽媽。
當巨星并不是布蘭妮的夢想,而是媽媽的夢想。為了取悅媽媽,布蘭妮從3歲開始學習唱歌和舞蹈,一步一步走上巨星的道路。可是即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這一切并不是她自己的意志,所以她委屈,憤怒、痛苦,最終走向自毀。
她在馬里布勒戒中心不斷說“我是冒牌貨,我是騙子”,還有她在大街上不斷央求普通人與她合影,都是同一個含義:這個曾被稱為“美國偶像”的天皇巨星,不喜歡她的巨星形象,不認為演藝方面的成就是她自己的,其實她自己的意愿,只是想做一個普通的小女孩。
對于每個人而言,我們生命最早期的重要角色都是父母。如果父母強勢、專橫,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或者嚴厲,苛責,極少贊美和鼓勵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壓抑自己,試圖迎合取悅父母,以獲得肯定和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成年之后,在面對社會關系的時候,也常常把自己和別人放在不對等的位置。他們會覺得,如果沒有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自私,會被拋棄;他們沒有安全感,覺得必須永遠做個不自私的好人,才會獲得別人的肯定,愛和關心。
就像來信中的那位妻子,她在婚姻關系中是沒有安全感的,她把自己放在不對等的位置,一味迎合討好丈夫,卻并沒有換來丈夫的尊重和愛。
這也是取悅者普遍的困境。你的善良,在別人看來就是軟弱。你的取悅和迎合,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原則和底線。
別人都是壞人嗎?不,是你向別人傳遞了這樣的感覺:我不重要,你可以盡情欺負我。
如何破解這樣的心結?
1、你要糾正認知,告訴自己,我很重要。
你很重要,你的情緒,感受也很重要,所以你不要為了取悅別人,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別人讓你感覺憤怒,就表達出你的憤怒。有時候你表達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別人反而更加尊重你。
2、你要明白,只有你快樂了,才能經營好親密關系。
壓抑自己取悅別人,必然會委屈。你的委屈是有能量的,它會傳遞給親密的人,如果你一直是壓抑和委屈的,你的另一半會感受到,他會覺得自己很無能,會因為自己的無能而憤怒。所以他不會感激你,反而會使你們的關系惡性循環下去。
3、不依附于他人的評價,建立核心自信和自我評價體系。
我們取悅別人,很多時候是因為不自信,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贊美,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你需要建立核心自信和自我評價體系,那么你就不會依附于他人的評價,你做事情的動機會來自于自我評價體系。即使全世界都覺得你不行,你也不會認定自己就是個loser。
關于取悅,心理學家兼管理顧問Braiker有本書叫《不當好人沒關系》,他向習慣于取悅的人們大聲疾呼,不當好人也沒關系,請為自己而活。
所以,從現在開始,試試放下好人“包袱”,不再取悅和迎合別人,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需要,勇敢地表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