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改變世界,只希望對的起良心,把自己這一生,變成最好的自己,造福我的親人,有能力做改造自己身邊的事,講什么大道理,能對得住父母,對得住家庭,已經很厲害了。
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愛什么釣魚島。你在地下室里當鍵盤俠,你都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給爸爸媽媽買一份像樣的生日禮物,你說你愛國嗎?
1.
我的外公是個孝子,我的父母也很孝順。我曾經以為自己也會是一個孝子,卻發現從沒做過一些孝子該做的事。
據母親講起,我的外公是當地有才也有名的孝子。
外公還年輕的時候,本地的供銷合作社曾讓他去任職。這在當時是一個讓人羨慕的鐵飯碗,不曾想到外公給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供銷社在離家幾十公里的地方,而在那個沒有什么像樣的交通工具的年代,外公若要去任職,便要住在那邊。這一去,離家多久可能外公自己也不清楚,外公擔心自己的母親,想陪在她身邊,照顧她。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領導,行政級別為正部級。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供銷合作社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不僅成為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為聯結城鄉、聯系工農、溝通政府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對恢復國民經濟、穩定物價、保障供給、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就在誘人的福利待遇面前,外公思前想后還是留在了太姥姥身邊,從而錯過了一個發展自己的好機會。
我不知道外公對當年的選擇有沒有后悔過,但是聽母親講起此事后,是由衷的敬佩外公。
試想,如果是我面臨這樣的誘惑,又會是怎樣的選擇,我這種口頭上表露行動卻甚少的人,或許選擇的是和外公相反的路吧。至少從現在的我來看,是個遠離家鄉的游子,無論如何也放不下一個自己都看不清未來的奮斗目標,又怎么會留在父母身邊呢。
我的父親母親也是我的榜樣,我從小看到大,知道他們是如何孝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外公在去世前,有幾年一直是臥床不起的,我的母親和小姨常常往外公家里跑,為他擦拭身體,細心照顧。外公去世后,母親和小姨時常把外婆接到我們兩家,一呆就是幾個月。
可是傳統觀念里,有兒子的不適合常住女兒家的。有時候,我回去會和外婆聊起來,外婆總說,多虧了這兩個女兒,總覺的對不住母親和小姨,畢竟大家都很忙,還要照顧她。
父親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社會哪有那么多陳舊的觀念了,父親和母親只希望外婆能一直健健康康的,就是莫大的欣慰。
2.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八零后的我們成了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雖然有人經歷了獨生子女制度,經歷了教育改革,經歷了房貸、車貸,還要經歷一個金錢衡量感情的時代,但我依然相信不管我們經歷了什么,八零后的孩子都有一顆奮斗的心,同樣也都應該有一顆孝敬的心。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父親曾去鄰村的一戶人家收債。進入大門那一刻,父親看到老兩口在抱頭痛哭。父親不理解,上前問詢他們,老兩口抽泣著給父親講了一件事。
老兩口有一個兒子,他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只求能讓兒子在學習的道路不會吃苦,將來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而不是像他們老兩口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寒風烈日下終日勞作在田中。
那個時候,一個農民供起一個學生,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好在兒子確實有出息,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且畢業后便留在了北京發展。
最初的幾年,兒子還會回來看他們,回不來的時候也會給他們寫信。老兩口很自豪,時常跟街坊鄰居提起自己的兒子,那種感覺就是苦日子終于熬到了頭,老兩口活得也值了。
不曾想到的是,后來兒子回家越來越少,再后來連信都不寫了。許久之后,老兩口心中犯了疑惑,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情。做父母的一想到孩子,就會有上萬個不放心。老伴讓老頭趕緊找出來信的地址,去北京看一看。
我們當地農民認識字的不算多數,常年呆在農村,沒有多少社會閱歷,縣城都去不了多少次,更何況要只身去北京了。但是老兩口想兒子呀,老頭管不了那么多,老兩口收拾了很多東西,一堆家鄉的土特產,讓老頭一并帶到北京帶給兒子。
不知道老頭此次去北京,路途中到底經歷了多少。幸運的是,他總算在兒子所住的小區里見到了兒子。造化弄人,兒子結婚了,父母卻不知道,更不幸運的是兒子竟然不認父親了。
那個時候我不明白,這世間啊,怎么可以有這樣的事情?
老頭回來后,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老伴,老兩口傷透了心。父親沒再提還錢的事,老兩口卻提了起來,他們說為了孩子上學,他們欠下的債太多了,所以請父親等等。父親看到他們家徒四壁的環境,真的不忍心,說不用了,但老兩口說一定會還的。
我不知道后來老兩口怎么樣了,因為我從十歲開始住校,已經很少關注家鄉的事情了,也再沒問過父親這件事情。
但是我記得,父親那天回來之后對我說的話。父親在飯桌上,給我和母親講了這件事,父親對我說,如果將來我混的好了,希望不要做出類似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變了,可以忘掉父親不認他這個父親,但是一定不要忘記我的母親,從十月懷胎開始,我的母親為我操了太多心,受了太多罪,如果我不認母親,父親說一定會對我不客氣。
我大學畢業前,不認識多少字的母親也曾對我說過一番話,母親說,他們到了這個年紀,看到過很多在外面闖的年輕人都變了,變得不著家了,真的是有了孩子忘了娘,不再顧及父母了。她說她和父親不會阻止我出去闖蕩,但是希望我能記著,將來無論混好與混壞,一定要好好孝敬我的父親。母親說,父親為了這個家,也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沒有父親這個家不會走到今天,也不會有我的長大成人。
我從2013年開始,每次回家都會給家人拍照片,錄視頻。后來外公去世后才意識到這些照片和視頻的重要性。每次打開家中的電腦,看到外公在世時的照片和視頻時,母親都會流淚,看的我心碎。
如今已奔三,想起來這些事,我很慶幸能生活在這個家庭,也很慶幸父母兩人的教育讓我的心沒有變太壞,雖然現在不能常陪在他們身邊,但是我會在有限的時間里努力做到回去他們身邊。
即便在北京的時候,我也從沒想過要留在那個城市。當年那老兩口的事情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里,而北漂的幾年里,我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大城市改變人心的力量,身邊很多人的心態都變了,讓我心生畏懼。
3.
我們想做的事情有太多,我們總希望時間能夠慢點走。有人說這個世上最公平的是時間,但也有人說最不公平的也是時間。
有人連續兩年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希望能創造出一些價值,有能力對家人好,對朋友好,到頭來卻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每天在所謂的鐵飯碗上只工作四個小時,其它時間可以任意的揮霍,輕輕松松賺著一些額外的利益。
我們的奮斗是為了什么?我們是普通人,沒有那么大的格局,說白了奮斗還不是為了賺錢。為什么賺錢?就是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讓自己的父母生活的好一點,時間等你,等我,卻等不了我們的父母了。
多少父母從滿頭黑發到白發,多少父母從腰板挺直到了脊梁彎曲,多少父母掉光了牙齒已吃不到美味的食物,又有多少人很早就失去了至親的人,留下遺憾。
知道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嗎?知道做子女每個月能去看望父母幾天嗎?知道人這一輩子活著大概有多少個月嗎?
最近看了一個街邊訪問的視頻,訪問中的記者說在中國一個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五歲。
七十五歲是多少個月?
900個月。
這個記者把人的一輩子做成了一張表格,一個表格代表了一個月。如果你是二十五歲,你已經走過了300個月,是人生的三分之一。如果你今年三十歲,你已經走過了360個月。如果你是六十歲,那么你還有15年,180個月。
當你用筆把走過的時間,或者把還剩下的時間在表格上劃掉的時候,會發現人生真的很短暫,當問及各自父母年齡的時候,才不由得想起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視頻中有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父親去世了,母親六十一歲。他說每個周末都回去陪母親,一年算下來也就84天。
有一個嫁到外地漂泊的姑娘,母親已經63歲了,有時候一年能回到自己父母身邊一次,有時候卻要兩年,最多呆在父母身邊也就一個禮拜左右。記者問她,在爸爸媽媽接下來的日子里,一年只回去七天的話,陪著爸爸媽媽的時間能有多少?答案是還有12年,不到3個月,僅僅能陪84天。
我們總覺的父母還年輕,還能活得更久。但是一旦把時間壽命量化以后,我們開始害怕了,害怕他們不能陪自己太長的時間了。
以前,作為女兒的,很多都嫁到了外地,不能時常回來,這也理所當然。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養兒才能防老。但是現在呢,做兒子的也都漂到了外面,哪還有防老這一說。
很多做兒子的,充當著建設銀行的角色,從小到大一直把父母當勞力,花著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又恰巧趕上了這個浮躁的時代,房貸,車貸,結婚,創業,我們再怎么拼也拼不過時代的發展,通貨膨脹,物價的上漲,而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堂堂三十幾歲的男子漢大丈夫卻還要動用父母的養老錢。
從母親十月懷胎開始,父母便時時刻刻都在為子女們著想,而做子女的又為父母想過多少?
翅膀硬了,自私了,要去遠方了,飄來飄去。可以深夜不回家的去泡吧了,可以去喝著咖啡裝有品味了,可以發了工資去買包,買衣服,買飾品,吃大餐了。可又有多少人想到,父母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就是想多攢點錢,能給孩子多留點,不要在外受委屈啊。
有一次,有一位記者采訪比爾蓋茨,問到人世間最不能等的是什么?沒想到比爾蓋茨說的不是機會,也不是什么商機,而是說了一句話: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過于孝敬父母。
你相信一個在父母身上都不舍得花錢的人,將來會做善事嗎?你相信都不能與兄弟姐妹好好相處的人,將來會成為一個慈善家嗎?
4.
上學的時候,曾在網絡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不小心讀落淚了,今天借此分享一下。
一對讀到了很高學歷的姐弟倆,他們一年沒有回家了。有一次姐弟倆回家,做夢都沒想到的是回到家里,看到的是讓他們非常驚訝的一幕。他們發現母親走了,然后他們的父親自己一個人在過。他父親的那個房子,亂得像倉庫一樣,像垃圾堆一樣,姐弟倆覺得非常自責,然后利用了兩天時間,才把那個房子打掃得像點樣。打掃房間得時候,在父親得寫字臺里,發現了一封想投稿沒有投出去得信。
那封信其實寫的很簡單,叫做《當我們都老的時候》。
我們都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們,請你們做兒女的理解我們,對我們要有一點耐心,不要嫌棄我們終日嘮嘮叨叨,前言不搭后語,其實還不都是為你們好。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當我們吃飯漏嘴得時候,把飯菜流在衣服上時,千萬不要責怪我們,請你想一想,當初是如何,我們把著手給你們喂飯的。
當我們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弄臟了衣服,不要埋冤我們遲鈍,請你們想一想,你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為你們擦屎擦尿的。
當我們說話忘了主題,請給我們一點回想的時間,讓我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你們在旁邊,聽我們說下去,我們就心滿意足啦。
孝敬不一定是物質和金錢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時常牽掛著我們就行了。飯后給我們老兩口端杯熱茶,陽光燦爛的日子,陪我們出去散散心,和鄰居聊聊天,等你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帶回家常讓我們看看就開心。
當看著我們漸漸地變老,直到變腰駝背,老眼昏花的時候,不要悲傷,這是自然規律使然。要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當初我們引領你們走上了人生之路,如今,也請你們陪伴我們走完最后的路。
多給我們一點愛心吧,我們會感激,回饋你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聚著我們對你無限的愛。
老貓尿房輩輩往下傳,這句諺語可否改一下,是否輩輩往上傳一點。
還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開洗浴中心的老總,他開了四年洗浴中心,沒有給爸爸做過一次按摩,沒有給媽媽做過一次足底。
有次他晚上回家之后,當他把他父親的手拿過來一看,滿手的老繭,他流淚了。當他給父親捶捶背,把雙手放到父親那個脊梁上的時候,他眼淚再也止不住了,從小趴在地下,讓他當戰馬騎的那個挺直的脊梁早就彎曲了,那個騎在他脖子上滿地轉悠那個脊梁,早已經挺不起來了。
當他把母親的手拿過來,想剪剪指甲,他再也忍不住了,從小領著他上學的那雙柔軟的手青筋裸露。才知道爸爸老了,媽媽老了。這個時候他才想起來,端詳一下母親的面容,他發現滿臉的皺紋,老眼昏花,他看著母親發白的頭發,一根、兩根、三根,他覺得他自己查不過來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不要以為給父母扔兩個錢,那就叫孝順。
我們應當用心做事,用情做人。
可是今天為止,試問自己,對于孕育了自己生命沒有他們就沒有自己的父母,陪過他們多久?跟他們互動的好嗎?很多人到寺院里面磕頭,其實爸爸媽媽就是孩子的活菩薩,難道不應先尊重他們嗎?
所以說有人問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說,不是說能養老就叫孝,他說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其實一個人孝不孝敬,還應該在態度上。
總之,我相信,一個有愛心的人,必生和氣,有和氣的人,必生愉色,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從而家和萬事興。
以此文激勵自己,還有擁有孝心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