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勵的一跪,才讓筆者知道有吳天明這位導演,甚是慚愧。我們這一代人知道的導演屈指可數,認識真正懂電影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印象中,能夠叫出名字并且知道其有成名電影的估計也就那么幾個,李安、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真正把中國文化帶進銀幕,堅守那份電影人對中國電影發展使命感的導演實屬不易,在中國這個商業電影逐漸吞噬全國院線排片率的今天。
《百鳥朝鳳》算是為中國電影藝術付出了一份綿薄之力,這樣的電影在中國看一部少一部。感謝吳天明導演的嘔心瀝血,堅守這份對中國文藝電影舉步維艱的熱愛。
看完這部電影,心情是無比沉重的,不僅僅是因為電影背后的故事,更多是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缺失而深感遺憾,無能為力的無奈心情籠罩心跡。
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
也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深刻的記住焦家班班主焦三爺的這句話,在世人開始淡忘祖輩留下文化的時候,依然選擇堅守這份文化,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焦三爺用帶著斑斑血跡的嗩吶,吹響百鳥朝鳳的旋律時,筆者明白了,那是可以用生命來傳承的勇氣。
記得小時候,老家每到元宵節,都會有吹嗩吶的兩位匠人進家熱鬧,而今隨著時光流逝,上一輩的老人漸漸不在了,這些傳統的習俗方式被那擁有科技感十足的音響取代了,同樣是那首熱鬧的曲子,卻再也沒有了原來的年味。有時候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時代繼續更替,再到我們下一代,當我們用半知不解的傳統習俗的記憶為他們講述歷史的時候,他們是不是連想象的空間都無法搭建,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習俗的了解已經少得可憐了。
在我看來,時代的進步,不應該將傳統文化習俗當做腳下的基石犧牲,因為堅守這份文化的一代匠人,銘心意志,付出了莫大的勇氣,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不可付之東流。即便時代的進步和堅守文化存在著無法逾越的矛盾,依然需要我們這些有學識的后人繼續傳承,這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更是一代匠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