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一個故事?
問題很簡單,做起來很難。
我們經常的狀態是,腦子里面構思一個故事,很快就會把它否定。
因為,在過去的文學作品或者電視電影里面,類似的故事不計其數。
你總是可以找到自己所講述的故事的影子,只不過別人講得更好,更飽滿。
我們說靈感枯竭,是因為仿佛所有的場景和故事,都被人寫過了,被搬上銀幕了。
毫無疑問,乏味是永恒的主題。陳詞濫調充斥著大量的作品。
每個作者的理想,就是自己的這個故事,能讓讀者滿足預期,甚至在此之外,能引向更多的新鮮和更多的出其不意。
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我建議所有從事文字的工作者,都看一遍。
還不夠,它應該是被放在案頭上,反復地看,反復地思考、體驗、摸索。
我以前一直覺得,任何行業都是需要天賦,寫字的人尤其如此。用腦中所想和手中的筆,構建任意的世界,盡情隨意的天馬行空恣意汪洋的世界。多么美妙,那是天賦的聰明和使命。
《故事》改變了我的看法,天賦之外,工具書也是很有用的。
他抽絲剝繭,層層推進,用看起來簡單明了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如何用結構來表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一個步驟里面,又都有些什么要點。
從設想一個故事的主題,確定類型,通過場景、序列和幕,創造出細微的,適中的或者是重大的變化,把節拍構建成場景,把場景構建成序列,把序列構建成幕,把幕構建成故事,這一系列的組合,漸次構建成故事最后的高潮。
事件和結構都是故事的手段,最重要的是主題思想。這個思想,是一次又一次的鴻溝和跨越鴻溝來表達它,而不是敘述或者旁白。
什么是讓人震撼的?什么是讓人難忘的?
故事就是生活。 在沒有任何風險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語言動作或者選擇,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要深層了解人物的性格,唯一的途徑,就是看他在壓力之下做出的選擇。
在故事中怎么表現?設置一道又一道的鴻溝和障礙,提供不斷加強的壓力,把人物逼向越來越困難的兩難之境,迫使他做出越來越艱難的選擇。
兩難的境地、左邊是火坑右邊是懸崖、選這也不對選那也不好……重壓之下,人的本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比如,最后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那么,他會覺得犧牲自己是更加符合自己本能的行為——這個選擇,完全地映照他的內心。
不斷產生的鴻溝和不斷的跨越,直到在最后的絕望中迎頭相撞,直到故事的結局呈現——一切鋪墊、事件、意義、情感的匯聚和頂點——全程所有的問題都要能夠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滿足。
就算是講了一個成功的故事。
其實沒有捷徑可言。當你打開一個空白的文檔,或者筆壓在一張空白的紙上,你要構架一個故事。
你不僅僅是故事的導演,你還是故事里的每一個演員,是場記是聲光是舞美也是觀眾……是全部。
是一條注定艱辛又孤獨的路,路的盡頭或許是鳥語花香,也或許,是沼澤枯地。
然而哪怕光亮再微弱,也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