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之前我不想看《朗讀者》,是因為我不想看一位優秀的主持人-董卿因為借著《中國詩詞大會》再一次名聲大噪,再一次深刻地進入人們的視線,發現了她那我們以往不知的知性一面。我以為《朗讀者》會是董卿借勢利時而乘風追擊的又一個《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產物。但是當我今晚認真地看了這一期之后,我所得到的心靈震撼,情感的共鳴,這些我的切身感受牢牢地回了我一記響響的耳光。
如果你還沒有看《朗讀者》,如果你缺少一種震撼人心的心靈感受,如果你覺得自己苦,如果你覺得自己渾渾噩噩,如果你沒有了前進與選擇的方向,如果你覺得這社會缺少了最純真的愛。那么,就請看一看《朗讀者》吧,你會在這里找到答案。
《朗讀者》,它不單單是一個人站在那閱讀,它是主人公在用自己的真實過往經歷在訴說那情感的故事,它讓我為之動容,讓我陷入深思,讓我內心世界與之交融,感觸頗多,謝謝你-《朗讀者》。
你再一次把我的心開啟了,融化了,向陽了。
《朗讀者》是一檔啟迪人心靈的節目,是一檔容易引人深思的節目。在此,對于它的專業制作水準我不必過多去贊美。我想自己本身作為一個“看客”,我想用自己的感觸來表達我的想法,我想這就是我對《朗讀者》最大的尊敬與喜愛。
作為本期《朗讀者》最后壓軸上臺的嘉賓:郭小平,他留下了最擲地有聲的言語:愛!他平凡、質樸、踏實、無私而又偉大!
如果說,父母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養育和愛。那么郭校長就是這33個艾滋病孤兒的再生父母,他不僅養育了他們,不僅教會了他們讀書、寫字,不僅挽救了33個艾滋病孩子的生命,他還言傳身教,用自身以“筆”教會了這33個孩子最昂貴的語言:愛,用愛來愛身邊的人。
13年前,他還不是郭校長,那時他還是山西臨汾第三人民醫院的郭院長。2004年,在他醫院所屬下有一片專門為艾滋病患者設立的片區。那時由于醫院沒有足夠的藥品與抗毒藥,隨后一批批艾滋病患者因病離世。而患者留下的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郭院長的“孩子”。
當這些孩子到了該入學的年齡,郭院長留出一個空病房,擺上一個黑板與幾張凳子就組成了最初的“紅絲帶艾滋病學校”。
是的,這就是“紅絲帶艾滋病學校”最初的原型,中國唯一一所艾滋病學校,建立于13年前,而郭院長就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從此,便稱“郭校長”。
《朗讀者》請了郭校長好多次,都被他婉拒了,原因他說了兩點:
第一,我讀書不多,不善于閱讀。
第二,是因為我不想揭開那么多的傷疤。
堂堂七尺男兒,他在堅決放棄醫院院長而當艾滋病校長時都那么堅決,當他舍棄家人,用13個過年夜陪伴這33個艾滋病孤兒時那么堅定,當他親朋好友不理解他時,他那么堅信自己的信念,不動搖,不喊累。而當他說出“我不想揭開那么多傷疤”時,他忍不住回頭流淚了。這是心酸,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苦楚,這是不忍心揭開心口疼痛的那塊傷疤。
艾滋病,在大眾眼中是一種“駭人聽聞”的疾病,在不了解這種病的傳播途徑的人眼中,他甚至比癌癥都可怕,可想而知,郭校長說的不愿意揭開那么多傷疤,在此期間他和那群孩子承受了多少的苦,傷的太疼,疼的不敢揭。你問他苦媽?苦的多了就不苦了。
他為什么放棄醫院院長,當艾滋病校長?
是啊,中國不缺一個醫院院長,不缺一個學校校長,但是就缺您這樣一位大愛的艾滋病校長!
每年他都會帶著這33個孩子到學校十字路口給孩子的父母們上墳。他對這群可憐的孩子的爸媽說:倘若你們在天有靈,那么請保佑好孩子,讓孩子們好好活著。等孩子們大學畢業后,如果他們還回到我這來,我再帶著他們回去給你上一次墳。
就是這樣一位善良的長者,他用本不該是自己的責任來承擔著這33位孩子父母的責任,他在用生命完成著自己內心的使命,他在用實踐踐行著“艾滋病”人-“人人平等”的宣言,說實話,所有的這一切付出,我做不到,我們做不到。
這樣一位質樸的長者,“靈魂”的導師,用最純真的善良,最無言而擲地有聲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人生最美好的一課。
如果問,你的幸福是什么?也許你會說,我的幸福就是陪伴在家人身邊,我的幸福就是有一份喜愛的工作,我的幸福就是和我愛的人在一起,我的幸福就是游遍世界。而郭校長的幸福就是靜靜地、默默地看著眼前這位孩子吃飯。
沒有華麗的言語,沒有刻意的思考。就是這樣平靜、祥和而又帶有滿足和笑容地說:我的幸福就是看著這孩子吃飯。這是多么愛到心底深入,愛到眼里,才能看著別人的孩子,如此輕松、自然地說出這樣的話。不是父母,勝似父母。孩子們在最后送給他的禮物就是:一聲爸爸。
謝謝《朗讀者》,謝謝郭校長,是你們讓我又體會到了偉大無言的善良與愛,謝謝你們暖了我的心,心若向陽,無畏悲傷。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以此致敬給郭校長與那33位艾滋病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