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定居在南方的北方人,可能是南南北北走的多了,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剛來杭州那兩年,我領導不喜歡河南人,招聘服務員,一看河南籍都會猶豫很久,并且每次早會都拿河南人說事兒!而我認識的河南人,一個比一個優秀,她們吃苦耐勞,孝順父母,為孩子創造優越的條件,在事業上追求卓越……
近幾年,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南北戰爭”。
南方人不理解北方的豆腐腦為什么是咸的,北方人也想不通南方的豆花為什么是甜的;南方人看不慣北方人動不動就吃餃子,北方人也搞不懂南方人一過節就吃湯圓、年糕、糍粑這樣的黏食。還有什么南方人買菜買一棵,北方人買菜買一車;南方的浴池是隔開的,北方的澡堂是通體的,等等。然后南北兩方的人就開始互相瞧不上,互相想不通,甚至互相diss、互相攻擊。
其實這沒什么想不通。因為氣候不同、文化不同造成了習慣和習俗的不同是極為正常的事情。
以飲食為例。相傳在東漢時期,由于天氣寒冷,北方有很多人都凍傷了,朝廷就派名醫張仲景到北方來為人們醫治。張仲景來到北方,根據當時的條件,就把一些治療凍傷的藥和具有溫補效果的羊肉攪拌到一起,包在面皮里,煮熟給人們吃。人們給這種食品取名為“嬌耳”,后來就變成了餃子,因此北方就有吃餃子的習俗。
而南方呢,要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來說了。首先,大概在七千年前,長江流域的人們就開始種植稻米了。而制作湯圓、年糕、糍粑的糯米就是稻米的一種,稱為糯稻。也就是說,農作物的種類決定了食品的種類。其次,秦嶺淮河以北的人,無論你操著什么樣的口音,你說的都叫“北方話”。南方則不同,每一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方言,這說明南方各地的文化也存在差異,這也就是同樣是糯米,卻做出了不同食品的原因。
吃餃子,吃年糕,喜咸,喜甜,這樣的事情我們不能去否定他人,同時,我們也不需要理會他人的否定。
一個人,眼界越廣、格局越大、教養越好、學識越高,看不慣的事情反而越少。為什么?因為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學識可以讓他對外界事物多一份理解,不會見到什么都覺得奇怪,都覺得不可理解。而寬大的格局和良好的教養又讓他對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當一個人能夠充分地理解、寬容、尊重他人時,他同時也會被這個世界以禮相待。
有一個很著名的笑話。
丈夫駕車出門。妻子在家聽廣播,聽到一則報道,妻子連忙拿起電話。妻子:老公啊,我剛聽廣播上說,高速公路上有一輛車在逆行,你千萬要小心啊。 老公:哪是一輛啊,我看有好幾百輛車都在逆行。
如果一個人覺得他身邊的人或事都不可理喻時,那么他其實才是不可理喻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