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作者
陳百憂,從業12 年的三甲醫院精神科主治醫生。
雖然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但自己也曾受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口頭禪就是:“誰還沒個犯病的時候?”
記錄下這些故事,希望看完故事的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世界,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偶爾情緒低落,少點兒自責。
二、本書簡介
1 名精神科醫生,12 位精神病患者,4000 天的治療與陪伴。
大多數人進入醫院是為了離開,而這里的患者不同,他們來到此處是想與曾經的自己剝離,其中有些人進來后就再也不愿離去。本書是精神科醫生陳百憂的真實診療手記,記錄了12 位精神病患者人生中最癲狂也最暗淡的一面:持續60 年的自殺計劃里,藏著一個家最深情的秘密;連醫生都害怕的病癥,卻被精神病室友治好了;喜歡捉迷藏的女患者嫁給了警察,藏在異國都能被帶回家……他們聚在這個被層層鐵門封死的狹小空間里,看似在接受治療,實則在修復自己支離破碎的人生。
透過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們這些“正常人”心中深藏的絕望與不安?如果你正被現實壓得無法喘息,別怕,別慌,誰還沒有個“犯病”的時候?
三、心得體會
讀書用時:2天
讀書方式:聽書
字數:12萬
思維導圖:
重要知識點回顧:
1、對精神病醫生有了新的認識
精神疾病的根源在于“人”。普通醫生看到的是“病”,那個病是怎么回事,有什么辦法可以治療,是需要手術還是服藥等等。精神科醫生看到的是人,我們沒有很多的醫學操作,聽患者講話,試圖理解并認同他們,就是我們的工作。
那精神科醫生的作用是什么呢?是一把雨傘,下雨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稍微遮擋一下風雨,天晴的時候,就把它放在一旁盡情地去享受陽光吧。
2、對精神病人有了新的認識
即使怪異的病人很多,精神病人也不都是大家想象的那樣瘋癲又危險。在我眼里,有的病人甚至顯得有些純真可愛。我非常喜歡和患者聊天,聽他們給我講故事。在我的眼中,精神病人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瘋子”,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有時候,高度認同了之后,我也區分不出什么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了。
3、每個人的故事里仿佛都有命運的意味。
精神病好像一個牢籠,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從里面逃出去。這個是非常真實的事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患者非常努力,我們也給他們加油,但是過不了多久,出院時信誓旦旦的人又帶著好多好多癥狀回來了。
生病是由很多綜合原因導致的,固然有社會心理學原因,也有遺傳基因的因素,醫生方面和患者方面再努力,有時候也治不好。就好像有一些小樹,在成長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長得和其他的樹不一樣,它身上的某一段,就是非常非常細,細到甚至不能承受自己本身的重量。在刮風下雨的時候,它很容易就從脆弱的那個地方斷掉。
心得體會:
這本書是無意間看到了,看了一眼目錄,似乎是在講故事,想想好久自己都沒有看故事了,于是點開聽書功能讀了起來,結果這本書就像有魔力一樣,讓我欲罷不能,即使12個故事都看完了,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精神病人的領域是我們常人很少能夠接觸的,沒想到他們是病人,但前提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能走到今天也一定是經歷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首先,本書作者的寫作手法自然隨和,閱讀起來就如同嘮家常,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都如同在身邊出現過,很熟悉又很生動,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畫面感出現在眼前。
其次,書中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病人的人生縮影,讀后有嘆息、有悲哀、有氣憤、有不解……讓我們透過故事了解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角度,比如為何同樣的經歷,有些人無所謂,有些人永遠也過不去;同樣是生病,為何有的家屬會無微不至的照顧,有些家屬卻不管不顧;面對這些病人,精神科醫生如何讓自己坦然處之……生命之輕,生命之重,生命的慘白,生命的絢爛,都在這其中彰顯。
最后,除了對精神病人有了新的認識,對于精神科醫生也同樣有了新的認識,本以為他們都是冰冷的,只會用各種數據來評估病人的患病情況和程度,沒想到愛、包容、理解卻是他們的工作常態,也是能做好這份工作的前提。
書中作者提到的一段話讓我非常有感觸,源于一個患者的離世讓作者也非常痛苦,甚至患上了抑郁癥,并且沒有辦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書中原文:她的離去讓我懷疑人生的意義,甚至身為一個精神科醫生的意義。但也是在經歷了她的故事之后,我才明白老師的那句:我們在對抗的是一個力量比我們大很多的東西。可以短暫地停下來休息,但不要放棄,也不要過度責怪自己。
希望歲月靜好,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走出心靈的陰霾,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也希望你我都有一位懂我們的“陳百憂”,始終守候在我們身邊,也許這個人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愛人、也許他也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