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等閑少年」原創,全文2800字,創作維艱,成文不易,點贊關注,共同進步~~~?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間市大莊村黨支部書記石炳啟準備向“兩會提”案,建議在農村推行“低彩禮”的基礎之上提倡“零彩禮”。
石代表表示,彩禮有的10萬,18萬,甚至有的30萬。農民主要靠打工、種地收入,承受不了10萬彩禮以上的負擔。
然而,網友卻不怎么買賬,要求男方嫁到女方可以零彩禮。男方負責做家務、賺錢、孩子教育等。相信如此評論的可能還是女性網友居多。
實際上,彩禮自古有之,一般在國家強盛,物阜民豐的時候就會出現高價、天價彩禮。這個時候官方就會進行打壓,以便出現社會的不和諧。
先說婚嫁之禮。“三書六禮”那是必須的。“三書”就是聘書、禮書、迎書。聘書就是訂婚的正式文件,現在是一桌人一頓飯;禮書就是男方要給女方的彩禮清單,現在是三方論壇+一頓飯 ,男方、女方、介紹人(沒有介紹人的,也得安排個傳話的)定格金額;迎書類似于結婚證了,雙方婚約的民間文憑,現在是一個小紅本+一堆人+一頓飯。
六禮就是從求婚到結婚的整體流程了。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納采就是男方通過媒人問女方父母,某帥哥想娶你家姑娘行不行啊?問名就是女方說湊合吧之后,那就雙方姓名八字告知,掐指一算,天作之合,金玉良緣。納吉就是基本定下來了,男方到祖先那里匯報一下,老祖祖,孫兒要娶個媳婦了,非常優秀,您應該會答應的。祖宗同意后,就需要納征了。前面是軟實力,這會就是真金白銀了。彩禮清單要送到女方家。請期實際給了雙方一個反悔期,正式辦事的日子定下來之前,要反悔還有機會,就是不大光彩,會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前面五步搞定之后,最后一步就是男方把自己的新娘給抬回家。女方從此“一出閨閣中,嫁作他人婦”。
一套嚴肅而正式的禮儀就算完成。即便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婚禮的儀式依然是讓女方享有絕對的尊重。因為女子進入一個新的家族意義重大。女性天然的長壽可能最后決定兒孫輩的發展方向。不僅是子嗣綿延,還有家族興旺。
彩禮確實是婚嫁環節非常重要的一環。很多時候社會輿論會用彩禮的貴重與否衡量男方、女方的家族實力,關乎臉面問題的事,中國自古都是不含糊的。
周朝八百年,很多禮制都源于此。周朝平民彩禮用幣五兩,天子諸侯會增加一塊玉,這相當高雅。春秋戰國亂七八糟也就沒那么多講究了,彩禮多少就是看著來了。西漢國力強勁,彩禮標準又上來了。《五禮通考》記載漢惠帝納后,聘黃金兩萬斤,馬十二匹。《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娶婦出彩禮二萬萬錢。這是皇家土豪,用國力娶媳婦呢,也把社會風氣帶歪了。平民老百姓娶媳婦自然也是上行下效,彩禮都是以“萬”為單位。到了東漢,基層公務員展允,因為拿不出兩三萬的彩禮錢,結果50多歲還在打光棍。
魏晉隋唐之期,從上到下都非常講究排面,所以彩禮那也是相當豐厚。北宋時期還真是個例外,名門望族沒落了,商賈崛起了,嫁女兒不僅不要彩禮還得準備豐厚的嫁妝,很多嫁女兒的結果搞得傾家蕩產,蘇轍嫁女兒都要陪嫁良田千畝。要不說,歷朝歷代我就喜歡宋朝呢。
時至近代,五六十年代一切從簡,一桌飯搞定。七十年代“三轉一響”,80年代“三大件”,90年代,三大子“車子、房子、票子”。
看下全國彩禮排行榜,數據未必準確,各省各市各縣各鄉各村各個胡同可能都不一樣,就當個參考。20萬及以上彩禮的地區:浙江(25萬)、江蘇(20萬)、遼寧(20萬);10-20萬彩禮的地區:上海、山東、安徽、天津、河北、湖北、重慶、甘肅、山西、湖南、陜西、貴州、新疆、廣西、河南、黑龍江、吉林、內蒙、四川;10萬及以下彩禮的地區:寧夏、青海、云南、海南、臺灣、廣東、北京、澳門、香港、西藏。
遼寧挺意外,頭部省份,不知是否如此價格。北京也挺意外,不過10萬元,五環兩平米房子而已。
至于給多少彩禮,還有順口溜,這個10款、18萬頂格了,后面給多的估計就是自己編了。
1、萬里挑一:10001
2、萬里挑妻:10007
3、兩家一起發:二萬一千八
4、三家一起發:三萬一千八
5、四平八穩:四萬八
6、順發:六萬八
7、發發發:八萬八
8、十全十美:十萬
9、三斤三兩:由于現在人民幣新舊程度不同,重量也有區別,約合人民幣13.6-14.3萬。
10、萬紫千紅一片綠:萬紫(10000張5元的)、千紅(1000張100元的)、一片綠(600張50元的),共計十八萬。
第10款好像有報道過河南的,不知是不是這么流行的。
總的來看,國家富強,物阜民豐的時候彩禮都是不低。高到過分的時候,官方就會敲打敲打,還有對禮金數額進行明確規定的,其中最詳細的莫過于元朝。
從西漢到清朝都有對高額彩禮的官方打擊行為,漢宣帝連吃飯喝酒慶賀都不允許。元世祖忽必烈對公務員和百姓的彩禮規定得明明白白。《至元聘禮》規定:一二品官員的彩禮不能超過500貫,三品官員不能超過400貫,四五品官員不能超過300貫,六七品官員不能超過200貫,百姓富裕家庭不能超過100貫,中等家庭不能超過50貫,貧窮家庭不能超過30貫。明朝老板朱元璋那更是將此上升到砍頭層面,一個官員嫁女兒收的彩禮超標,6000兩白銀、5錠黃金、22頭羊,他就把官員腦袋給砍了。最聰明的要數清代,以周禮教化,咱別談錢那么庸俗,談禮多高雅。學學周禮,少要彩禮。
近年以來,天價高價彩禮也受到了官方的關注。一些地方出臺政策,用提倡、建議等詞匯做出一些規定。
1、河南。河南省寧陵縣倡導彩禮不高于3萬元;河南省博愛縣彩禮標準城區不得高于5萬元,農村不得高于3萬元。
2、山東。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在彩禮金額上,提倡不要彩禮或少要彩禮,一般不超過10000元。
3、江西。江西省萍鄉市要求因地制宜開展高價彩禮整治行動,建議彩禮不超過3萬元。
4、甘肅。甘肅省定西市出臺相關行動方案明確,婚嫁禮金不超過5萬元。
5、四川。四川省涼山州先后制定出臺多項規定,明確提出婚嫁彩禮最高不超過10萬元。
6、寧夏。寧夏涇源縣實行彩禮限高,彩禮最高不得超過6萬元,并逐年下降。
彩禮上去了也說明我們國力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至于彩禮多少是天價,多少是低價,地域發展不平衡還真是不好評判。石代表從本地人均收入出發確實不低,但換到北上廣江浙可能不算高。凡事不可一棍子打死。
婚姻嫁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石代表將彩禮問題定義在“農村”而非城市,這就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如果農村的姑娘堅持要到縣里市里購房、買車才結婚,那么這彩禮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所以單純糾結于彩禮本身沒有關注系統搭建就是有失偏頗了。比如,限制了天價彩禮要不要限制不允許城里買房,要不要限制購車的價格,要不要限制每一桌酒席的價格,要不要限制親朋好友禮金的價格,要不要限制婚紗攝影的價格,要不要限制婚慶公司的套餐價格……這些服務內容是否能低價格、零價格呢?
其實周禮雖古,至今仍明。我們既不能像西漢那樣金山銀山的彩禮標準,也不能像五六十年代那樣的寒酸草率。人生三席:第一個出生不會吃,第二個結婚沒空吃,第三個死了吃不上。三席結束,人生落幕。第二個席可能就是最大的事了。
如果解決了老百姓的購房、教育、醫療等后顧之憂,大力發展教育,提升國民素質,以“禮”而不以“金”來定義婚姻的隆重,女性的社會地位,進而正確引導社會風氣,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