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遭遇迷茫之時,總會回到夢想出發的地方——北京。散心也好,尋回當初的激情也罷,每次回到這里,都按耐不住那顆歡欣雀躍的心,恨不得踏遍她的每一個角落,一層一層剝開她神秘的外衣。北京,皇城根,天子腳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承載著太多人的夢想,她濃厚而又神秘的文化底蘊,就好像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翻開都會有新的收獲。
郁達夫《故都的秋》寫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不遠千里,從羊城跑到帝都,只為飽嘗一頓這故都的秋味。
初秋的北京,天高氣爽,云淡風輕,暖暖的陽光穿透參天大樹,散發成七彩的光。走在林蔭大道上,踩著斑斕的樹影,傾聽落葉颯颯的聲音,看那梧葉舞秋風,秋天最美的遐想便開始了。
和往常一樣,習慣性地去那幾個地方。只是,如果未曾學習古琴,就不會曉得,有些看似完美的存在,竟是一大敗筆。
北京大觀園,1984年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而建的“大觀園”景觀仿古園林。雖然沒有建成書中描寫的那般規模宏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圓了不少紅迷們的游園之夢。林黛玉住的瀟湘館,翠竹千竿,幽窗指涼。然而,瀟湘館里的蠟像怪是滲人,最扎心的是:林妹妹的古琴,琴軫放桌上了!
同樣的錯誤,還發生在了國家圖書館。“從《詩經》到《紅樓夢》——那些年我們讀過的經典”展擷英集萃,通過人物及作品串聯起中國輝煌的古典文學,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訖于四大名著為代表的明清小說,徜徉在善本古籍中,感覺好像穿越了時空,不得不感慨我國古典文學內涵的深刻。要談中國古典文學,肯定繞不過“詩書禮樂”。在展廳的中間,“詩書禮樂”的背景板下,很應景地擺了一床古琴。然而,放在桌上的琴軫,是如此刺眼。
忍不住上去“撥亂反正”,又很心疼地發現,琴桌上連防滑墊都沒有,而古琴的雁足“站不穩”,歪斜了。琴弦松松垮垮的,彈起來完全亂調了。雖然只是擺設,然而在國家圖書館這種靈秀博雅的地方,是不是也應該“擺”得專業一點呢?莫名地憂桑。
大雅之堂上,看著靜靜地擺放著的古琴,如此的孤寂,給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高冷。試想,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國粹級樂器,怎么就淪為了“花瓶”?要知道,古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文人墨客的必修。現代社會,古琴遭此冷落,值得人反思。
所幸的是,在“江湖之遠”的民間,有這樣一群人,以趣為志,默默地傳習著古琴文化。其中,嶺南派的代表南田古琴傳習社,以非完全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傳承和弘揚古琴傳統文化的真精神。以琴養生、以琴修身、以琴正心、以琴禪悟、以琴載道、自娛娛人、自化化人,這是南田古琴傳習社的宗旨。在這里,我們學到了校園課堂上難以接觸到的古琴文化專業知識,感受到了古琴所帶給我們的愉悅、充實、安心。
越是底蘊深厚的東西,越能激發我求知探索的欲望。對于古琴,一開始也會被她的“高冷”所震懾,但是慢慢接觸后發現,她原來可以和“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如此生活化。閑來無事,焚一爐香,沏一壺茶,撫琴一曲,其樂無窮?!蔼氉幕衫?,彈琴復長嘯”,你可以安享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凈土;“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你可以感受春夏秋冬的變幻;你還可以從古曲中,與古人對話,傾聽古人的心聲……古琴,就好像一位神秘莫測的女子,如果不是真正深入接觸,你永遠無法感知她的魅力。而一旦與她結緣,你會愛上她的那份神秘,那份詩意,乃至她生活化的“地氣”。
或許,我們無法真正改變古琴在大雅之堂上受冷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影響別人。學習古琴,我們感到快樂,內心充盈,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