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顆橙子@半間書房
看了《念念》后,我在朋友圈和微博寫了這么一段推薦語:五星推薦《念念》,不顯山不露水,充滿內力和張力的張艾嘉,看起來碎碎念念的故事,卻是濃的化不開的情緒和故事牽連。原生家庭和童年的健全對每個人都是多么的重要,成長就是和家人、和自己不斷的和解。柯宇綸和李心潔那場穿越時間的對手戲好精彩,也很催淚。梁洛施氣場好強好美。臺灣綠島好原生態的美。
是的,《念念》可謂是近期我在影院里看的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了,里面有張艾嘉克制隱忍又私語化的鏡頭,有兩兄妹失散念念不忘又重逢的故事,劇中主角因小孩時期父母分開、童年缺失親人,在成長中產生的迷茫、怨恨與和解的歷程,還有大段段的海浪聲和臺灣的景色。
世界上所有的牽掛和執念,都是一種牢籠,包括親情的牽掛,愛情的牽掛,友情的牽掛。特別是親情的牽掛,是甜蜜的負擔,也是甜蜜的牢籠。如果原生家庭的愛,是支離破碎或者過早失散,或者分愛不均,更是充滿著復雜感情的牢籠。
比如電影內的主角,李心潔所飾演的母親,因為不愿意呆在遠離臺灣的離岸小島“綠島”,跟煮面的丈夫教育理念不合,不想埋沒孩子的會畫的才能,想讓孩子見識更大的世界,于是帶著梁洛施飾演的女兒育美偷偷坐船來到臺北打拼,后來和一個作家在一起,并懷上了作家的孩子,卻因為難產而死掉。因為育美父親氣憤不想再接育美回家,留下一個育美一個人在外飄蕩,從此于父親和哥哥分離。
在剩下的時光里,育美心里一直對媽媽有著疑問,為什么離開家,而父親為什么不接回自己,對哥哥和妹妹快樂的童年記憶一直反復心頭,造成沒有安全感的心,只能放在畫畫上,曾經對媽媽一度非常怨恨。但是又忘不掉小時候與媽媽和哥哥幸福的回憶。而沒有被李心潔帶走的哥哥育男,因為被留在島上和爸爸生活,一直覺得媽媽是偏心才帶走妹妹,媽媽走后爸爸也因心臟病發離開人世,只此一直在離綠島有18海里遠的臺東定居工作,偶爾回綠島做導游,卻不愿意結婚生孩子。
家、親人、哥哥、妹妹,一直是他們念念在心頭的怨念、牽掛,讓他們變得孤單、敏感卻又堅強。前面電影一個小時導演一直在鋪陳這些往事和離合,而后面一小時,講的是他們如何和怨恨化解,和家人化解。
育美曾把大海和心事畫滿畫布中,對男友過分依賴,失眠沒有安全感,懷疑現狀對過去執念,但和打拳擊的男友有了自己的小孩后,見證了公交車上孕婦突發送醫院生孩子的過程,并在自己當了母親后,慢慢的懂得了母親的用心。最后和哥哥在畫作新書發布會中,因為畫在書里童年回憶的故事,讓哥哥發現了自己,兩人的相遇讓一切執念都慢慢得放下,原諒了父母親和過去,正如那句話所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而全片最催淚的地方是,哥哥育男在多年前出差到臺中,暴雨中亂入一家臺北的酒吧,喝醉后,夢到穿越時空,與媽媽交談的場景,那是小時候的家,是賣面當鋪,碰到的是那時候給他們煮面講故事的媽媽,媽媽以為長大后的他是客人,跟他說著他小時候的事情。
他問她:兩個孩子,你是不是偏心會畫畫的妹妹。媽媽說:不會啊,我兒子也很有天分,他很會剪紙的,你看。她說她希望她兒子長大像你一樣,是一個大學生。她說,你和我兒子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布袋,你看。他說:我不是大學生了,我三十歲了。他看看那兩個相同的袋子,忽然懂得了,其實媽媽一直都是愛她的,并沒有拋下她。
臨走前,他對媽媽說:媽,我想吃炒飯。他媽媽聽到應了一聲:誒。然后給他送上了炒飯。
看到這里,我眼淚止不住往外流。有一種情緒往心里沖擊。有很多時候,漂泊在外的時候,你想尋求安慰,你只是想吃到一碗媽媽做的炒飯或者煮的熱面。因為,你知道就是那種家的味道,才能讓你心安。但是你不會跟你最親的人說出難過的話,因為你不想讓他們難過,也不想讓自己失望,只是需要靜靜的吃著待著就很有安全感。
如張艾嘉講的:“有些事跟自己最愛的人最難說出口,因為怕失望。”而有多少的愛和恨,才能夢中才能和家人說出,才能和他們和解。
懂事之后的處世和思想,其實都源于父母和家的影響,就像母體,和海水,它無處不在它覆蓋一切。所以也能解釋,飾演拳手的張孝全,為什么那么執著的要打拳,即使沒有天分,即使眼睛視網膜脫落,因為是他當海員的爸爸送他去的,以為你爸爸一直不在身邊,他想證明給他爸爸看他一直都在努力。有的人窮極一生,不是想給世界證明我多行,而是想獲得父母的肯定。
導演在采訪中說到的,為什么一直用美人魚代表家的意象:
「我們講到愛,幾乎沒有辦法去撇開『你從哪里來?』。而這必然回溯到父母跟你自己的關系。每個人都在追尋一個『家』。這『家』未必代表著結婚生子,卻是住在我們心里的一個安定感。而這也是我這個階段,想要探討的主題。」張艾嘉用美人魚來代表家的意象:「妳不敢去驚動牠,可是又很希望跟牠接近,這就跟我們心中所渴望的東西很相像。而家就像母體、就像海水,是我們覺得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于是我想到了美人魚。」
電影里的寫意臺灣的鏡頭也是非常熟悉,101大樓與周邊矮小房屋,湛藍的天空和清澈海水,臺北車站干凈溫暖的陽光,滿街的機車,老舊感的街道和暗巷,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文藝的誠品書店……仿佛去臺灣旅行的一幕幕場景又在電影里倒帶起來。也可以說,這電影是張艾嘉寫給臺灣的一封情書,她說:「我把臺北呈現的很真實。我常常在路上亂逛,大部分是為了找景。我甚至會搭公交車,上了公交車不知道要去哪,之后很快到了郊外,這就是臺北的感覺。臺灣有很美的地方,可是鏡頭也拉不遠,因為一拉遠了就看到旁邊的雜亂。但往上看臺北的天空,我反而發現臺北在亂中找到自己的規律。」
有禪語說:一念放下。放下執念,也就是對自己、家人和世界最大的和解。我們苦苦追求想擁有的,其實就是從執念到放下的過程。60歲的張艾嘉,經歷過了世事,看到了放下,于是用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
而還在俗世中還未過花甲的我們,是否如今還有執念在心頭。這也許只有你我自己知道了。
只是,愿你能放下。
?此文為半間書房作者原創,版權歸半間書房所有,如要轉載請聯系我們
世界永遠有你未知的另一半,關注半間書房,一起去探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