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后,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學術體系**
*** 基本觀點***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其次,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戊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針部分各司其職。
第三,個體心理學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識到行為的動機意識與無意識并非絕對對立。對某些道理內容,如果我們意會到了,那么就是意識的;如果失于意會,那么就是無意識的。意識的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則認為無意識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制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阿德勒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別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但他認為不是決定件的,這同弗格伊德顯然是對立的。
第五,個體心理學認為性只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阿德勒并不完全否認性的作用.但他認為性的作用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面只扮演一個極不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 主要概念***
追求優越
他特別強調意志的實現對人的意義。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個人生來就有一種內驅力,將人格各方面匯合成一個總目標:要求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這種為優越而進行的奮斗是內在的,不僅在個體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歷史上同樣進行著這樣的奮斗,它引導著人和種族永遠不斷進步。
追求優越是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他認為人人都有一種,向權力意志這種天生的內驅力,將人格匯成—個總目標,力圖做—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羨慕別人,勝過別人,征服別人等都是這種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
但是,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的結果卻有兩重性。它既可以激勵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由于追求個人優越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
自卑與補償
自卑與補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并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而自卑能摧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夠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如此解決原始缺陷和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
阿德勒認為,人對某些缺陷的補償是自卑的重要內容和表現。他說一個器官有缺陷的人會產生自卑情結令他盡最大的努力去補償以取得優越。他認為如果兒童順應或很少反抗,這種自卑感就帶有女性品質或使他成為生活的弱者,反之,兒童若奮起反抗,這種自卑感便帶有男性的品質。“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約束的攻擊,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殘暴的特制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質。”
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阿德勒認為人追求化越的目標總要通過各種行為方式來實現。所謂生活風格,就是指—個人在早期社會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為模式。他強調人的生活風格約在四五歲時已往家庭環境中形成以后兒乎一生不變。他非常重視家庭行第、出生次序、和家庭氣氛對兒童性格類型形成的影響。盡管阿德勒強調家庭環境在人格發展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堅持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天生的潛力和欲望”。
阿德勒還提出“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在他看來生活風格對人格的影響是潛意識的或被動的,而創造性自我則是按照自己的創造性構建起來的獨特的生活風格,是主動有意識的行為。即人格直接參與自己的命運井決定自己和外界的關系。
創造自我
阿德勒認為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宿命論觀點,他認為人從遺傳與早期經驗守獲得的只是一些“磚塊”。影響人的成長有三個要素,即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其中創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結合起來,才可克服人生障得。它追求經驗,甚至創造經驗以幫助個人完成他獨特的生活作風。創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貫性、穩定性和個性。它是人類生活中活的因素。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基本概念之一,指人具有一種為他人、為社會的先天思想準備和自然傾向。他認為人是社會性生物,在人的本性上天生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涉及與別人交往時的情感,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度和認同能力。阿德勒還認為有無社會興趣是衡量個體是否健康的主要要標準,社會興趣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生活意義的大小和對社會貢獻的程度。阿德勒認為人的社會興趣最初是由兒童同其父母間的早期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乃是喚起和培養兒童的社會興趣,對兒童的溺愛和漠視則是影響兒童社會興趣發展的兩個重要原因。
** 主要貢獻**
** 推動了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派形成**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從根本上講是伊底心理學。而阿德勒的個人主義心理學改變了精神分析重視潛意識本能、忽視社會文化影響的傾向。他是第一個對弗洛伊德的本能論挑戰的人,他把人認同社會目標的克服自卑和追求優越的情結作為人最大的動機。強調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促進了后來的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形成。
** 促進了精神分析向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轉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直認為人是受非理性的本能沖動驅使的,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只有量的差異,而沒有質的區別。所以弗洛伊德要通過正常人的夢境,尋找精神病的致病因素。阿德勒改變了這一趨勢。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正常人身上,探討生活環境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他的許多概念,如創造性自我、追求優越,探討的都是正常人的心理,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 在方法論上體現出整體論的原則**
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人格的不可分割性。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動機、持質、興趣、價值所構成的不同部分的整體。而弗洛伊德則把人格區分為自我、伊底、超我這樣一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作用,執行不同的功能。阿德勒則把人視為主觀與客觀、意識與潛意識、個體性與社會性統一的整體,并以整體論的原則分析了自卑與超越、生活目標與生活風格、社會興趣與創造性自我等人格特性,開創了精神分析的整體論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