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教育教學中,每天我都教育孩子,回家完成作業時,請你也幫家人做些家務,掃地,刷碗……能所力及的事,每次孩子們信心滿滿地說:“老師,我會做”我一定能完成。可是,第二天上學時,每次讓孩子講述自己所勞動的成果時,總有一部分孩子,很自卑的低下頭,我詢問得知原因后才明白,原來是家長不同意做家務,不讓孩子做,他們認為自己還年輕,沒必要讓孩子掃地,刷碗。在家庭教育里,有一種普遍的現象――一旦給予的幫助過度,孩子就特別容易產生驕橫自滿或自卑的心理。如果家境一般,還則罷了,畢竟父母能力有限,孩子會逐漸因為碰壁而吸取教訓;如果家境很好,孩子則很容易在很小的時候養成優越感,加之就算出點兒事情,父母也會解決,在父母的幫助下,養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生活中,我們常常夸大了父母的作用,而忽略孩子自身的力量。父母再有能力,再有技巧,使再多的勁兒,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 父母該做的,不是“教他做”,更不是“替他做”,恰恰相反,應該是給他空間、自由,“讓他做”,給他錯的機會。
? 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提供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自然地成長。這是一個不可剝奪的、天賦的,也是必須由孩子自己去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正是生命的意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